宁陕文化

父亲的“菜篮子”(政府办 姜娟)

作者:姜 娟 来源:政府办 发布时间:2014-07-03 10:35 【打印本页】

    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大多对乡村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感情,童年的乡村是一篇抒情散文,一篇伴随着溪水潺潺、竹林鸟语的朦胧诗话,而那些美好的记忆如溪水潺潺地流淌在我日渐奔忙的思绪里。

    我的家乡,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川流不息的汽车,没有严重的雾霾和噪杂不安的声音,有的只是一种久违的宁静,放飞心情漫步于乡村小路,蓝天白云倒映在清澈的小河里,清新的空气散发着淡淡花香和青草的味道,路边大片的油菜花在阳光下闪着深邃的思想,喜欢花草的小女孩将鼻子贴近油菜花瓣闻着花香,调皮一点的男生会在长满青草的路上翻起跟头,一不小心栽在路边麦田里,引来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田间地头、小溪边不时有人提着竹篮子挖猪草、野菜,浣衣归来的村妇一边说笑,一边提着装衣服的竹篮回家,竹林里我们追逐玩耍,提着竹篮挖竹笋,玩累了,就到竹林里躺下,透过斑驳的树枝,聆听知了的‘吱吱’叫。置身于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有一种让人沉醉的清新,沉醉于浓郁的乡村味之中。
    在这浓郁的味道里,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家乡的竹子,它带给我们欢笑,也带给父辈亲朋无限的财富,美味的竹笋鲜吃打牙祭,晒干制作土特产,竹竿运往建筑工地、造纸厂,或成为心灵手巧的村民编织的原料,扎成扫帚,变幻为竹席、竹簸箕、竹筐、竹篮、茶叶筒、笔筒、竹铲、竹筷,甚至是文人骚客喜爱的竹雕工艺品,落叶则化作肥料肥沃家乡的土地。而我钟爱竹则是欣赏它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就如与竹“结缘”的父亲,演绎出不懈的“竹篮子”工程,一个关于美丽乡村的环保梦。
    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秉承着农民最朴实的品质:节俭,因此在农村红白喜事盛行一次性用品的今天,他却严格的恪守节俭,用着传统的竹篮、土碗、竹筷、竹酒杯、搪瓷缸,抵制着我们带回家的塑料袋、塑料碗、一次性筷子、纸杯,我习惯于父亲的格格不入,原以为只是源于节俭。然而归家的日子里,我却发现家里的小院里多出一堆竹子,一脸疑惑的我突然之间明白了,笑着问母亲:“父亲何时财迷起来,是嫌我们给的零花钱不足吗?”母亲笑而不语,接下来的几天,院子里的竹子魔法般的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竹篮,而我们临走时,都被父亲告知拿几个提篮,虽然百般不愿意,但还是父命难违,父亲说:“你们不都是国家干部吗?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梦,我是一个农民,我想农民的中国梦就是用农家肥种好地,打好粮食,别搞白色污染,你们以后也要注意,别用一次性塑料袋、碗筷,你看这竹篮多好呀,节省、结实、耐久,坏了还可以烧柴禾!”看着他那双厚实、有力的双手在竹篾间翻飞,心感动着,父亲的话语就像他编制的竹篮,有着朴素的竹器色泽,有着竹器的厚重深沉,我为自己狭隘的思想羞愧,把父亲编制的竹篮挂在客厅的衣帽架上,看着它我仿佛看到了往昔美丽的乡村…….
    在我的记忆中,村里用的大部分竹篮子都来源于父亲那双宽大、有力的双手,每看着他那双厚实、有力、温暖着我们一家人心扉的手,心里既幸福又心疼。也是从那时起我家诞生了“菜篮子”工程,母亲每次上街买东西都会随身带着它,而那些商店的售货员、外来的菜贩子在顾客买完东西、称完菜后习惯性地用塑料袋装好,这时母亲总会要求不用塑料袋,商家都很不解,用塑料袋装东西既免费又方便,可母亲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说“使用塑料袋装东西既不干净又造成污染,我们每个家庭应该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听完母亲的一番话,商贩子显得有些诧异。后来但凡见到母亲去买菜便不再使用塑料袋装东西。
    如今,当我徜徉在县城的街头,路过小巷子看见商贩摆放的竹篮子,不由自主地就会想起父亲那双混合着人生酸甜苦辣杂锦味的双手……竹篮子在小乡村里也备受青睐,它出行于商店、集市、田间地头、河边等地,我在心中不禁无限的感激父亲的“竹篮子效应”,他用平凡的举动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村里乡亲,编起了竹篮子,拎起了竹篮子……
    时光如梭,家乡的“菜篮子”行动从未停止过,有村民感叹地议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乡村的环境是越来越好了,但进了大城市又不一样了,刚刚扫得干干净净的马路,几分钟后又脏乱如初;电线杆、墙壁、地面上,总会有一些纸质的小广告,而且屡禁不止等,这些影响城市环境、生活健康的现象还是经常会有的。
    环保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朋友们,如果我们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就应该爱惜她,保护她;如果我们热爱自己的生活,就应该积极地去面对它,珍惜它,就像我的父亲坚持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为我们共同的环保梦而不懈努力着。
    马年春节,我和家人温暖地依偎着看完春晚,便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我做了一个梦: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不见一个环卫工人,也不见一个垃圾箱,可每个角落依然干净整洁,每一寸土地都成了环保的土壤,人们亲手播下环保的种子,用心呵护着竞相开放的环保的花朵,期待着它们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