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工作是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工作任务的增加,统计部门所担负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统计力量难以适应统计任务的需求,统计业务人员不堪重负。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统计工作,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极不相适应。笔者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县统计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和改进统计干部队伍建设,做了认真的思考。
一、全县统计干部队伍基本情况
目前,宁陕县县级统计机构在编工作人员共17人,聘用人员2人。在编人员中,行政编制有5人,事业编制有12人。从学历分,在编人员中本科学历10人,占58.8 %;大专学历4人,占23.5 %。中专及其以下3人,占17.7%。从年龄结构看,51岁以上4人,占23.5 %;41-50岁4人,占23.5 %;31-40岁7人,占41.2%,30岁及以下2人,占11.8%。从职称看,高级职称1 人,占5.9 %;中级职称4人,占23.5%;其他占70.6%。
县级部门及企业统计工作人员共126人,从学历分,在编人员中本科学历65人,占51.6%;大专学历40人,占31.7 %。中专及其以下21人,占16.7%。从年龄结构看,51岁以上21人,占16.7 %;41-50岁36人,占28.6 %;31-40岁38人,占30.2%,30岁及以下31人,占24.5%。
全县12个镇共有统计工作人员15人,具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13人;从学历分,本科学历8人,占53.4 %;大专学历5人,占33.3 %。中专及其以下2人,占13.3%。从年龄结构看,51岁以上2人,占13.3 %,41-50岁3人,占20%,31-40岁3人,占20 %,30岁及以下7人,占46.7%。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县统计系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比较高,统计人员呈现出高学历特点,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52.5%。年龄结构日趋合理,呈现出年轻化趋势,30岁及以下人员占25.3%,老中青比例为17:27:56。这些高学历的年轻干部不仅年富力强,具有丰富的现代统计知识,而且接受新事物快,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我县统计事业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县统计干部队伍在长期的统计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能吃苦、耐清贫的优良传统,大部分统计干部具有崇高的敬业奉献精神,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作风扎实。
二、全县统计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县镇两级统计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计队伍力量薄弱,极不稳定
当前的统计力量与统计工作任务以及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统计工作任务成倍增加、统计方法制度日趋完善、加之办公条件较差,统计手段落后,统计调查任务与统计队伍力量矛盾日益凸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信息已经成为反映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国家统计改革不断深入,涉及到社会、科技、能源、环境等方方面面,再加上固定年份的各项大型普查等,要完成这么多统计任务,各级政府统计机构基本上都处于应接不暇的状态,疲于应付。
由于统计工作的繁重琐碎、统计人员的清贫寂寞,导致统计队伍中部分人员不愿从事统计工作。虽然部门、企业和各镇都配备了统计人员,但除县级政府统计机构外都是兼职且一人身兼数职;部门、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个别部门、镇甚至一年几换,致使工作无法衔接和正常开展。按照《统计法》规定,更换统计人员必须征求上级统计部门的意见,但在实践中这些规定基本无法执行。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造成了统计人员“断档”,统计数据不衔接、报表质量差、统计资料遗失、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二)干部交流渠道不畅通
干部交流是干部成长的重要途径。县镇两级统计干部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很多干部在统计系统一干就是几十年,统计系统干部交流使用一直比较困难,评先树模、提拔升迁机会更是很少,其原因主要是组织部门和统计系统内部没有建立健全干部交流机制。统计部门人才众多,很难将优秀人才推出去,一些优秀的统计干部往往也只能长期在统计岗位上,与“数字终身为伴,白头偕老”。这样,既影响干部工作积极性,也影响干部成长和发展。
(三)统计调查对象的认知程度与统计法律的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随着经济体制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企、民营、私营企业等多种成分共同发展,租赁、承包、转包、来料加工等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使统计调查对象的构成日趋复杂,保守私人秘密、商业秘密的要求不断提高,被调查者对统计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对统计工作的合作程度不断降底,调查数据失真的危险性也不断上升。
二是被调查单位的部分领导重视不够,统计机构不健全。除极个别单位有单设的统计机构外,大部分放在计财股、信息中心、办公室等股室兼职统计工作,尤其是需设置综合统计的而未单设,将各项统计工作分散在各专业股室,协调难度大,很难确保各项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少数干部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我县统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作风是不错的,但是也有统计干部缺乏系统的统计专业知识;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有的老统计不会使用现代化统计工具;还有的干部不会统计分析等。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较快,统计方法制度的变革,统计任务不断增加,统计干部的业务知识显得尤为重要。统计干部培训力度不够,难以保障知识更新。省市对县局和各镇、部门统计干部的培训较少,即使培训也是零星的,局部的,没有系统的、全面的进行培训。培训形式大多是以会代培,以布置报表的形式进行。县级统计局专业人员知识更新较慢,难以担当对基层统计业务培训重任。加之经费困难,县统计局也只有靠“挤牙膏”的方法对镇一级统计干部进行以会代训形式进行培训,村一级的统计人员就根本谈不上培训。因此统计干部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三、加强统计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充实队伍力量,保证统计工作开展
充实干部队伍力量是当前我县统计干部队伍建设最紧迫的工作。首先要增加人员编制。
当前,我县统计机构人员编制缺少是很明显的,在全市各县统计机构中属编制最少县之一。
一是县局领导要亲自向县委、县政府和编制部门的领导多汇报、多请示,把统计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和人员情况向领导和编办讲清讲透,争取领导重视和各方支持,以解决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
二是要坚守“增任务、进人员”原则,确保人员配备与任务增加相适应。
三是请求县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县镇统计队伍建设》的文件,对县镇统计人员基本条件、工作期限、工作责任等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确保县镇统计队伍相对稳定。
四是采取正式招聘或聘用一些大学生,加强统计干部力量,报酬采取公益性岗位补贴和财政拨一点的办法解决。
五是建立健全县镇两级统计机构,规范统计管理。2014年底前在镇设立统计站,要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政府统计人员负责辖区内的统计工作。县级部门要明确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落实统计人员和统计工作经费。各企事业及各类统计调查单位要确定统计负责人,配备统计人员,其依法统计情况纳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
(二)关心干部成长,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要努力为统计干部评优、晋职和提拔创造机会。一方面应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扩大干部的交流渠道。市县级统计部门要多给统计人员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为统计人员建功立业创造机会。另一方面在重视培养使用干部的同时,寻求内部交流途径,建立内部干部交流长效机制。市县统计局每年可以选派一些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也可以从基层选调优秀年轻干部到市县统计局锻炼。通过上下交流,加速统计干部的成长和成才。再者,强化激励保障,充分调动县镇统计干部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政治待遇、经济待遇使从事统计工作的干部有干头、有奔头,就不愿跳岗,跳槽,能留住人才干统计工作。还有就是多与干部沟通交流、给予关心、安慰和鼓励,解决干部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使干部安心工作。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是完善教育培训机制。省市县统计机构要建立一整套系统的培训长效机制,使培训制度化,经常化。创新学习方式,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平台。建立相对稳定的培训基地,分批、分专业、分类别对统计干部进行培训。建立健全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大学习培训投入,为干部职工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支持干部职工参加继续教育。把干部的学习考试成绩和技能水平作为上岗、轮岗、提拔、评先、晋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是丰富教育培训内容。根据县镇统计工作特点,邀请省市专家和工业、农业、三产服务业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开展培训,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把干部学历教育作为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治本之策,支持鼓励干部参加各类学历教育。统计干部除精通统计业务外,还要加强政治、经济、法律和公共管理以及文学、艺术、国学、养生等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和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三是扩大教育培训范围。一方面要把干部培训直接延伸到基层镇村(社区),让广大基层统计干部都能参加培训。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因人而宜,因岗而宜,合理设计培训班次、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把培训扩展到县级部门、镇统计工作分管领导,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水平,增强统计法律法规意识。
(四)加大执法力度,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坚持在统计工作中依法行政,推进统计工作法治水平。
一要加强《统计法》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全民统计法治意识。二要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敢于执法,严肃查处统计违法案件。三是统计人员要严格遵守“忠诚统计、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出假数;依法统计,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统计职业道德规范,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提升政府统计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