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县地处秦岭南麓,有国土面积3678平方公里,辖12个镇98个行政村,7.4万余人。近年来,宁陕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富民”发展战略,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生态旅游发展进入快车道,每年接待游客达260余万人次。随着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据调查统计,宁陕县辖区内取得许可的食品经营户共计1554户,其中,生产企业10户、流通企业1050户、餐饮企业486户、保健食品经营企业8户。全县有药品经营使用单位125家。其中:药品经营企业8家;药品使用单位117家(村卫生室98家,县直医疗 2家,中心卫生院5所、乡镇卫生院9所、个体诊所2家,计划生育服务站1家)。农产品市场13个。
一、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构建食药安全监管体系,理顺了监管职能职责。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前,有关安全监管涉及农业、水利、林业、质监 、经贸、粮食、工商、教育、卫生、药监等多个部门,安全监管各管一段。由于环节多、情况杂,有的职责职能划分有重叠,一些领域该监管的没有监管到位,一些领域又多头监管,企业商户莫衷一是,难于应付。2013年3月,《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市县镇(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意见》下发后,宁陕县委县政府及时审定通过了《宁陕县县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把质监、工商部门的食品安全生产流通监管职能和粮食部门承担的成品粮油检测、市场监管职责划转到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把经贸局承担的生猪定点屠宰监管职能划转到农业局;把质监局的食品检验检测、工商局的食品快检、县卫生监督所餐饮行业卫生监管职能划转到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明确农业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和生产加工企业以前的种植养殖环节监管;质监局负责食品包装材料、容器、食品生产经营工具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药品广告审查和监督检查;水利部门负责水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县公安局负责食品药品犯罪案件侦办。各镇成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负责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担任县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县食安委办公室设在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县政府食品药品监管的协调办事机构。基本理顺了监管职能体系,厘清了监管职责。
(二)全面进行安全风险排查,建好了监管服务台账。按照企业自查、村协管员协助、镇所检查、县主管部门督查的工作机制,集中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拉网式的检查摸底,排查食品行业安全风险隐患,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心中有数。通过大排查确认,全县辖区内食品经营户共计1596户,其中:取得许可共计1554户(生产企业10户、流通企业1050户、餐饮企业486户,保健食品经营企业8户),未取得许可共计42户(小作坊25户、小食品店6户、小餐饮11户)。基本掌握了食品经营企业基本情况和流通企业经营现状,了解了“四小”行业和未取得资质的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和食品安全状况,摸清了食品添加剂的经营种类和使用情况,彻底排查清楚了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存在的各类不安全隐患,全县共性问题和监管风险点。在此基础上,按照生产、流通、餐饮分类,汇总建立了全县食品药品监管信息档案,实现“一户一档”管理,录入全省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据实维护更新,实行动态监管,使全县食品药品监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三)有针对性开展专项工作,食品安全保障明显好转。一是认真开展“两法”的学习宣传。通过不同的形式,在系统内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法》和《药品管理法》的学习宣传讨论,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力求依法办事,文明执法。二是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六进”活动。使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农村,使广大食品药品从业者和消费者,对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得到普及,增强了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意识。三是推行餐饮服务行业许可制度。严格执行《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和《餐饮服务许可审查规范》等规定,严格准入条件,严格现场核查制度,从严发放许可证件,把住食品准入源头关。截止今年8月底,全县核发食品流通许可证263家,核发餐饮服务许可证193家,办理从业人员健康证1464人。四是进行“四小四农”集中整治。在全县开展小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饮、小药房,食用农产品市场、农村中小学食堂、农家乐、农村家宴为重点的整治行动,及时清查了“烤鱼片”、“魔爽烟”、食品标签标识、豆制品、肉及肉制品、散装火鸡肉等问题食品。对检查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小食品店、小餐馆、农家乐责令限期整改,对不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的食品生产经营户依法予以取缔。五是抓好专项监管活动。严格药品采购、进货验收、贮存管理监管工作,开展医疗器械“五整治”和医疗机构药房专项整治,保证药品质量,保障群众用药、用械安全。六是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今年,县政府安排食品快检和抽样送检经费20万元,定期对超市、粮油店、小商店的食品及农贸市场的农产品开展快速检测。检测食品样品170份,抽样送检可疑食品2份均不合格;对县内生产的桶装水、豆腐干、腊肉、蜂蜜、配制酒样本6份,经送西安市质检院检验有2个为不合格;药品快检45份、抽验送检53份,有4个批次的中药饮片检验不合格。对以上送检不合格的8个食品药品经营商户,依照“两法”进行了处理和处罚。七是抓好食品药品违法经营案件查处。2012年共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2起、查处药品违法案件18件。2013年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9件(其中:刑事立案5起,起诉4案4人),查处药品违法案件22件。截至2014年8月底,查办食品药品违法案件92件。其中:查处食品违法案件65件,结案43件,没收不合格食品5695公斤;查处药品违法案件27件,结案16件,没收药品1768盒,已收缴罚没款9.89万元。通过对违法案件的查处,特别是对城关镇辖区内4起违法添加、生产毒豆芽案件的起诉审判,4人被判处缓刑交社区监督矫正,有力震慑了食品安全犯罪,使我县豆芽及豆制品生产安全明显好转,有效的促进了其他行业领域食品安全。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紧、任务重、经费不足。宁陕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加上食品药品企业规模小,自身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使得食品药品监管难度进一步加大。由于监管点多、线长、面广,人员、装备、检测手段跟不上,快速及时性监管就难以做到,一些问题不能及时掌握处理,食品药品安全还存在一定隐患。
(二)镇所人员兼职普遍,设备有闲置现象。全县12个镇都成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明确了人员编制,落实了办公用房,添置了必要的电脑、打印、文件柜等办公室设备,但人员兼职普遍,除城关所人员基本能专职专用外,其余镇所大多都是兼职。一些镇所设备简陋,而一些镇所设备有闲置;有的快检设备无人会操作,基本未发挥作用。
(三)经常性安全监管还不到位。调查发现,个别餐厅食材库存放有过期商品、霉变农产品,敬老院有发芽土豆,小餐馆有无许可经营和健康证过期现象。少数餐饮服务商户进货台账建立不规范、原材料采购索证索票不齐全。江口集镇农贸市场长期有未经检疫检测的“白条猪肉”上市,屠宰点基本处于无监管状态。县生猪定点屠宰厂屠宰户、业主和检疫检测部门之间也时有矛盾。这些现象说明我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有缺位,安全监管还有不协调、不顺畅的地方。
(四)宣传培训不够,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由于食品药品经营领域点多面宽,情况复杂,一些商户设施简陋、人员素质低、流动性大,加之利益驱使,规避监管成为常见现象。因此,有针对性地宣传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自身安全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必须经常抓、反复抓、抓反复,一年一次两次活动不能解决问题。对县镇监管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短期进修也是当前紧迫性工作。目前,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5个编制5名人员,没有1名是专业技术人员,这种状况与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相比,显得极不适应。
三、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工作。县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进一步组织协调好全县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特别是要指导好职能转化、执法权移交工作,对那些法律规定不明确、监管依据不足的空白点和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纠纷点”,要加大协调处理力度,发挥好农业、水利等监管部门的职能作用。要及时解决监管部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人员编制上给予保证、经费设备上给予保障。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明确县、镇、村三级安全监管职责和责任,镇、村工作情况要纳入年度考核。各监管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实做细各项基础工作,积极主动履行监管职责,确保监管无死角无盲区。
(二)抓好重点旅游集镇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城关、筒车湾、皇冠、广货街、江口、太山庙等重点旅游镇,要率先建立标准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所,及时配齐配强人员设备,确保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安全监管。要努力提升辖区内企业、商户、农家乐硬件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推行量化分级管理,促进行业规范达标,全力打造宁陕良好的生态旅游和食品安全名片。
(三)加强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能力。对确有专业技术资质要求的岗位,必须从实用的角度公开招录一些专业技术人才。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监管执法人员的管理、培训,该进修的要送去进修提高,不适应工作的要及时调整转岗。要及时兑现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一线人员福利待遇,使他们热心工作、安心工作。
(四)加大违法经营案件查办力度。食品药品各执法监管部门,必须严格执法、严格监管,做到理直气壮,不徇私情。要办良心案、办铁案,对有问题的商(产)品、企业商户和责任人员,要依照“两法”规定严肃处理,通过严查重处,解决食品药品安全“乱象”,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