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闪动在大山深处的那抹橙色(旬阳坝小学 宋显云)

作者:宋显云 来源:旬阳坝小学 发布时间:2014-11-27 08:37 【打印本页】
    每当坐车翻越平河梁、月河梁这条国道,总看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橙色衣服、头戴橙色帽子,经常“以路为家,以班为家”,用他们的生命维护着道路的清洁和畅通。
    他们,总让我们心里沉甸甸的,是感动,是温暖,更是敬佩和沉思……他们就是为行人平安而默默奉献着青春的道班工人。
    在路边,一个小小的院落里,几把锨镐,几把扫帚,几张简易的床,一个简单的锅台,几辆陈旧的车,这就是道班,也是他们长期驻扎的营地。
    因为大多数道班总是在荒郊野外、人迹罕至的地方坚韧地存在着。院墙外车轮的喧嚣与院子里菊花的宁静,公路上宝马的飞驰与公路边养路工们清贫的坚守,就这样不可思议地联系在一起,任凭严寒酷暑,春去秋来,那一抹橙色就这样在在风霜雪雨里流动着,在人流物中闪耀着。
    他们一年四季旭日出,晚霞归,累了蹲在路边抽支烟,中午因回道班吃饭耽误时间,就在路边喝口水,吃点干粮,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下雨别人往家赶,他们却往路上跑,大雪要撒盐铲雪,大雨要巡路,小雨要添沙,他们扎扎实实地干了一年又一年,为了一人平,换来万家福。
    养护作业是艰苦的,尤其在烈日下和风雪中,坐车的人很少能看到养路工人的面容。有毒的尾气薰着他们,飞扬的尘土蒙着他们,只是那黄马甲和黄帽子,才让行人感受到那一抹橙色在流动,显示着与公路亲如一家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作为公路的护卫,工人们不仅把养路当成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把爱路护路当作对生命的敬重,对平安的理解,对幸福的追求。他们修平道路,把所有的人都送到幸福、平安之地,而他们自己周而复始地留在了原来的地方。
    有多少道班工人为此献出了青春和热血,可又有多少行路人记得他的劳累和付出?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行人是那么地自私,毫无愧疚地将饮料瓶、食品袋等废物向车窗随意丢弃,忽略了道班工人清扫工作的辛苦劳动。我们常常听到,有些司机和乘客对道路不平、不畅的牢骚满腹。更可悲的是,护路工的工作被一些人瞧不起,有时因为扫把等工具不慎碰到路人、扫路时扬起的灰尘影响到别人,就会招来一些人的冷眼乃至臭骂,但他们都默默承受了,他们把劳累与苦楚都藏在心的深处!
     一年四季,冬去春来,他们不离不弃、不言不语,像钉子一样钉在路上。他们一如既往地用铁镐的撞击声、用铁锨的摩擦声、用扫帚的挥舞声,表达着他们对平安的追求,为社会和谐增添着道路工人独特的音符。
     这是一个群体,一群默默的养路人,平安的维护者,这就是道班,这就是让我心中久久涌荡着此情难表的道班!如果有人问我:公路的文化在哪里?我说:公路的文化在道班,在道班工人!
     道班工人,作为儿子他没有尽到孝道,作为父亲他没有让儿女感受更多的父爱,他们把对公路养护事业的热爱,融入到平安宁陕建设的满腔热情中,用忠诚和信念在平凡岗位中奏响了道班工人的青春之歌,那抹橙色一直在大山深处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