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尽管“输血”具有雪中送炭之功效,但笔者认为,只有增强“自我智力造血”能力才能彻底扭转局面。当前,扶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我县已吹响了脱贫攻坚的总号角。笔者就所扶贫连心的广货街镇沙洛村进行了调查了解,沙洛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70%以上贫困人口只有小学文化程度,80%务工人员未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九成人员从事低技能、高体力、低收入的低端产业工作。
沙洛村属广货街镇最边远村组,全村耕地面积831.6亩,林地面积47347亩,人均耕地1.64亩,2013年人均收入2200元,是我县重点贫困村之一。2014年底贫困人口150 户451 人,其中低保户5户12人,五保户12户14人。2016年1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沙洛村贫困人口61户113人,其中文盲15人、占13%,小学文化程度82人、占73%,初中高中毕业7人、占6%,大学生仅有1人、不到1%。在这些贫困人口中,残疾人及大病17人,占15%。外出务工人员20人,占17%。值得一提的是113名贫困人口当中,适龄单身男性32人,在校学生只有8人,人口比例失调和出生率低已然成为扶贫治贫的后续问题和社会问题。
扶贫先扶智,首先要注重贫困人口的教育培养。从沙洛村的文化水平可以看出,当地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劳动力人口七成为小学文化,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人才稀少。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在云南鲁甸县考察时说:“扶贫先扶智,不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鼓励开展职业教育,学到一门技术,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因此,扶贫首要首要是解决教育问题,大力宣传,励志教育,改变重视教育的观念,引导学生高层次教育和参加技能学习,具有一技之长。在沙洛村的规划中,计划落实义务教育住宿生生活补助,争取发放高中以上贫困生生活补助金,实施助学贷款等措施,帮助贫困生圆了大学梦,以此解决脱贫先治愚的根本。
扶贫先扶智,要重视贫困人口的技能培养。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尽管帮扶资金、建设项目等“输血”式的扶贫很实惠、受欢迎,具有雪中送炭之功效,但这只能解决燃眉之急,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贫穷面貌。治贫必先治愚、扶贫要先扶智,只有增强“自我智力造血”功能,才能彻底扭转局面。通过与沙洛村村民的接触中发现困难户中除少数因残疾和疾病致贫外,大部分都因文化层次低,又没有一技之长而贫困。
由此可见,既要重视山区孩子的读书问题,又要重视当地劳动力的培训,同时要加强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增强基层干部带头致富奔小康的后劲和本领。其一要特别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要大力培养、培育一批“田专家”、“土秀才”,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掌握的技能培训。其二要有针对性、切合实际地为扶持对象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一技之长,靠自己的技术和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其三,要特别注重山区产业的培植。立足本地实际,挖掘资源潜能,加大像养蜂、中式烹饪这样的技能培训,培养贫困户脱贫意识和创业意识,形成扶贫开发的自觉行动。我局在包帮沙洛村的过程中,先后开展烹饪和养殖培训3场次,参加培训120余人,开展多场次的党员党课教育培训,发展农家乐3家,免费发放蜂箱130余套,扶持40余户农户发展中蜂养殖并初具规模。
扶贫先扶智,关键要重视贫困人口观念的转变。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先扶智,一定要把扶贫与扶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习近平强调:“如果扶贫不扶智,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针对沙洛村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发展意识淡漠,接受新技能新事物能力差,导致扶贫、培训效益不明显,群众普遍缺乏加快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笔者认为:一是加强观念教育,加大民风民俗、崇尚勤劳致富的宣传教育力度,完善村规民约,树立模范典型。二是坚持政府引导自力更生,扶贫工作应与当地党委政府结合起来,以当地县、镇、村相关农村规划为基础,大力扶持或共同谋划,不搞包办代替。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以此来更新群众观念,解放思想,接受新事物,发挥部门职能优势,站在全县角度,采取技能培训引导一批、劳动力转移就业输送一批、创业政策扶持带动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措施,以真抓实干推动连心工程和精准扶贫步入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