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体会

宁陕一合作社的“互联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作者:海棠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来源:筒车湾镇 发布时间:2016-08-18 09:17 【打印本页】
    一、基本情况
    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农产品合作社于2015年1月由海棠园村大学生村官牵头,10余户海棠园村群众共同成立,位于陕西宁陕海棠园村,是一家以农民为主体的经济合作社,主要依托海棠园村的资源禀赋,以及精准扶贫政策方面的优势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合作社经营范围包括谷类等农作物、中药材、畜禽等种植养殖及销售,逐步引导全村农业生产过渡到生态循环有机种养植。
    在目前来说,海棠园村主要发展农产品为有机大米,林下养鸡,截至目前,合作社生态大米的发展覆盖了三个镇——筒车湾镇、太山庙镇、四亩地镇,共发展种植户增加到220户社员,种植有机水稻600亩,带动贫困户130户。发展养鸡10户,养殖土鸡10000余只。截至目前总投资150万元。
    二、主要做法
    在海棠园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依靠以下成熟条件:一是资源优势,海棠园村本身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水资源非常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空气清新,有着良好的资源禀赋。二是区位优势,它所处位置既是筒车湾漂流4A级旅游景区的下游,又是引汉济渭库区的上游,它处于中间地段,要确保引汉济渭库区水源地不被化肥农药污染,一江清水能送关中,就要求海棠园村要走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之路。此外,筒车湾镇交通十分便利,地处西汉高速路口,来往游客较多,输送农产品方便。三是政策优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海棠园村属贫困村,各级党委、政府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联系帮扶,下派专人驻村任“第一书记”。在中办、各级部门的关怀下,道路、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进一步发展这些产业奠定了基础。
    1、借助“互联网+”,实施精细化管理管理,确保生产规范化,产品质量化。在生态稻米的整个种植过程中,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加工、销售。建立电子生产日志,全程记录生产过程,对种植的稻谷在生长的不同阶段留下照片、视频等影像资料,以便以后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方面,一方面聘请技术指导及当地农业能人为地块负责人,制定生产监管日志,分块分类进行监管。另一方面建立网络监控系统,在各种植区域分别安装监控并连接网络,使管理人员从手机上就可以看到生长情况。全程禁止使用化学农药,采用传统的技术和太阳能灭蚊灯等现代化设备预防病虫害。全程使用菜饼作为肥料,禁止使用化肥。建立宁陕县海棠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微信群和qq群,定期在群里发布合作社一些重大事项,通过微群和qq群的多人视频、多人语音等功能召开合作社相关会议,使农户积极参与到合作社各项事业当中。
    2、借助“互联网+”,发展订单农业,拓宽销售渠道。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产自深山的农产品日益受到市场青睐。海棠园农产品合作社在进行农产品销售时一方面采用“互联网+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通过与电商公司签订供销合同,保障销路。例如在今年2月,合作社与宁陕中庄文旅有限公司签订“10万斤有机大米包销合同”,公司在稻谷成熟之前已经在网上开始了预售,目前海棠园村10万斤大米已预售一空。同时和西安科为集团等公司取得联系,定期采购农产品,作为公司职工餐厅的原材料。另一方面采用“互联网+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合作社建立自己的微店、淘宝店,直接预售农产品,比如合作社在野生猕猴桃未成熟之前就接受预售订单,消费者事先支付一定的订金,待猕猴桃成熟后便配送给消费者。
    3、借助“互联网+”,创新文化活动载体,助推农业产业升级,打造自身特色品牌。海棠园生态大米的标签是“大秦岭深处您放心的良心米”,主要打造“绿色、天然、有机”品牌,主要定位在大城市中具有农耕文化情结的消费人群。 2016年合作社举办了首届“山涧溪水·结缘稻米”高山插秧节,体验插秧、浑水摸鱼、稻田拔河等项目吸引了来自西安、汉中等城市千余人前来体验农耕,并先后被三秦都市报、腾讯网、搜狐网等20多家媒体报道,通过举办创新文化活动吸引游客走进秦岭深处,领略田园风光,体验农村乐趣,了解“生态稻米生长”的学问,实地观看水稻的生长环境,引起消费者的满足感和惊喜感,形成品牌认同和口碑传播,与消费者之间架起沟通、互动的桥梁,从而加强农产品品牌。核心价值的传递,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自主品牌。与此同时,合作社通过拍摄一些宣传视频和微电影等等,例如像“物华天宝海棠园”,在优酷、搜狐等网站多次播放,进一步宣传海棠园村的特色农产品。
    4、“互联网+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相辅相成实现“双促进”。随着“互联网+”逐步成为新型热点事物,乡村旅游也逐步迈入了“互联网+”的时代。海棠园村优美的环境优势、良好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海棠园村在最终将会走“互联网+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一方面合作社在组织农户发展产业时,从所种植的农产品的选择,种植的区域的位置、连片性、观赏性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另一方面通过与公司合作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及时推送旅游信息,并通过平台实现预定。同时建立“海棠缘生态”微信客户群,让游客在平台上互动,加深对合作社和公司的信任,通过微群的互动,合作社和公司可以更好的了解客户的需求,以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旅游产品。
    三、经验成果
    合作社在运行两年以来,受到了各级领导关心和支持,先后迎接栗战书同志、国家交通部、全国工商联、国家审计署、陕西省委省政府等领导和部门来合作社参观指导。合作社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上是一种可借鉴的发展模式,社员覆盖面广,带动群众数量多,受到了当地政府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一是创新发展新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社采用“互联网+公司+合作社+农户”或者“互联网+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农产品产销链,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经测算,每亩稻田相比以前增收1000元至1400元之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互联网促进农业产业化,打通了销售最后一公里。传统农业规模小,农业技术水平低,易受自然灾害,交通不便。通过互联网把市场、公司、合作社、农户有机的联系起来,将不同的产业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农业呈现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新面貌。通过不同销售模式,有效的借助电商,打通了农产品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互联网促进管理监督更加精细化。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合作社的管理更加的精准有效,监督更加到位。社员之间能够最有效的进行沟通,最快的传递着信息,最快的拿到第一手资料,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同时,社员能够通过网络即时的了解外界的信息、技术,接触到新事物新思想,改变他们传统的思想,成为现代化的农民。
    四是互联网促进了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共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生态农业即是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基础,生态旅游促进了生态农业进一步转型升级,互联网像一包调和剂,将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