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时期农民群众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大创造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创新,是做好新时期扶贫产业扶贫重要载体,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者。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尤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我县相关部门面临着这样的新形势,应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加入专业合作社的贫困户作为切入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从而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实现贫困户长远脱贫。
一、基本情况
宁陕县地处秦岭中段南麓,是革命老区县、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重点林业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重要水源区。全县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辖11个镇68个行政村12个社区,7.4万人;森林覆盖率达90.2%,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四大国宝”齐聚,210国道、西汉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西成客专正在建设。2015年末全县共成立创办各类合作社150个,注册资金21237.302万元。从行业分布来看,从事种植业的93个,从事养殖业的20个,从事林果业的25个,鱼业11个,其它1个。我县从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合作关系、服务功能、经营规模、增收效果等六大方面,大力开展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涌现出一批服务能力强、营运效益好的典型。通过规范引导,已创建县级示范社26家,市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4家、国家级范社1家。在1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2个已办理了商标注册,有5家专业合作社组建成了联合社。
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发展步伐快。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前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150余个。二是突出优势产业。根据资源优势,重点种植业、养殖业两大产业,其中种植业占79%,养殖业占20%,两项合计达99%。三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由办社初期的单纯提供技术、信息和购销服务,到目前能为农民提供储运、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的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成效明显,但从调研中也发现诸多问题。
(一)资金严重短缺。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是成员股金。由于农民收入较低,拿不出更多的资金入股,导致固定资产投入过小,设施简陋,形不成较大规模,无法满足合作社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经济效益不佳,无利益分配吸引力,合作社的作用无法充分显现出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无固定资产。只有一块牌子、一个章子、一张桌子, "空壳社"。在建立基地、开展培训、引进新技术和设备购置等方面资金严重短缺。
(二)运作不够规范。部分合作社组织章程制度不健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不完善。财务制度没建立,账簿没设置。有些已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不规范,理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会员权利、义务不明。有些合作社运作和管理随意性大,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作用不能在日常管理中得到体现。有些合作社设立登记不规范,有证无牌,或是注册资金与实际出资不符。有些合作社只办理营业执照,无生产、办公场地,不具备开业资格等。
(三)管理机制薄弱。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制度约束、财务约束、合同约束、利益分配和风险调节等机制等方面还很不健全、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专业合作社与其内部的成员关系,仅停留在一般性的生产服务层面上,没有涉及利益连结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
(四)带动能力不强。一是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数在村组范围内组建,规模比较小,大多数在村组范围内组建,规模比较小,利益联结散,合作社很多社员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没有与合作社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缺乏管理人才和新技术,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技术培训,农民文化水平低、视野狭窄,缺乏经营管理、开拓市场的能力。把生产、服务作为工作重点,没有很好地与市场接轨,缺乏明确的办社思路和科学的发展规划,主要靠上级委托实施部分农业建设项目来维持运转,自身内在发展动力不足,不能适应新时期,担当引领脱贫攻坚的
(五)合作层次较低。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连接机制不紧,仅局限于向农户和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种苗种禽、产品回收等服务,与成员农户建立的是一种购销关系,而以资本为纽带、利益连接紧密、开展产供销加一体化经营的少。农民合作社受自身生产设备和技术所限,农作物深加工难以为继。仅靠初级买卖所得的利润非常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六)扶持力度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初期和发展期间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县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还远远不够,县上也还没有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支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难和政策不明确等问题。
三、几点建议
当前,全县脱贫攻坚正处于“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做好精准施策是完成40个贫困村脱贫任务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农村经济主体带动引领作用,不断探索新模式,尽快出台产业发展脱贫政策措施,挥及时启动产业项目,做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准备工作正当其时,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探索新模式,组建联合社。抢抓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县的历史机遇,借鉴渭南合阳县富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模式,由供销社牵头,把全县所有实力、有意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按产业分类组建成几大联合社,政府把贫困户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作为股本金进入联合社,探索部门扶贫扶持资金委托合作社“专业扶贫”,与贫困户建立股份合作关系,推行“政府(供销社)+联合社+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土地流转、入股经营、就地打工等多种形式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发展,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带领贫困户长远脱贫。
(二)出台扶持措施,增强带动能力。按照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和帮扶贫困户的原则,从政策倾斜,信贷支持,以奖代补无息借款等方面给予扶持,确保合作社在贫困户前期生产投入,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等方面对贫困户落实特殊的帮带政策。建议县政府借鉴甘肃两当县和安康汉滨区的经验,并结合我县实际,尽快研究制定《推动企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的实施意见》《企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等扶持政策,调动合作社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
(三)抓住关键环节,推动规范发展。合作社既不同于社团法人, 又不同于公司等企业法人,它是一种新的市场主体,新的法人形式。在合作社内部组织建设上严格三个规范。一是组织设立规范。规范办社程序,健全进退社制度。二是制度建设规范。健全公开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和合作社成员的监督作用,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完善运行机制。三是组织服务规范。合作社关注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四是规范合作社财务制度。通过组建联合社,探索由联合社指导或代管各成员社财务,使各专业合作社财务规范,逐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五是实行人才强社战略。建议县委组织部每年向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选派大学生志愿者、理事长助理等制度,鼓励大学生村官、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合作社任职和创业,逐步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确保贫困户扶贫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使用安全高效,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
(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经营水平。结合打赢脱贫攻坚战政策的学习,进一步加大对新行农村经营主体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水平,在全县形成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现有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重点农户的培训,着重强化合作知识、市场经济、内部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骨干队伍,使他们尽快掌握合作原则、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基本知识,提高他们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强势推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引领困难群众长期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