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五个“覆盖”破难题 精准脱贫创新路

作者:张志清 陈海 来源:农工部 发布时间:2016-12-28 09:01 【打印本页】
    宁陕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是秦巴贫困片区贫困发生率较高、基础条件最差的贫困县之一。全县辖11个镇71个村(含3个农村社区),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人口7.4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113户13458名人,有贫困村40个,贫困发生率22.62%。镇镇都有贫困村,村村都有贫困户,户户都有复杂的致贫原因。脱贫攻坚一年来,宁陕县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系列部署和要求,按照“一年见效、两年攻坚、三年摘帽”的总体目标,锁定贫困户、瞄准贫困村,科学规划、综合施策、精准施策、奋力创新、扎实苦干,通过市场主体带动、金融支撑、政策兜底、生态扶持和连心帮扶精准到村到户的“五个全覆盖”,有效地破解了五大难题,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宁陕特色的“五个全覆盖”精准脱贫新路子,实现了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一、坚持市场主体带动全覆盖,破解产业扶贫增收难题
    通过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途径和巩固提升的关键,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我县积极探索实践,及时出台产业脱贫奖补办法和金融扶持政策,依托涉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等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对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行全覆盖,使贫困户在市场主体的引领带动下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订单生产、聘用打工、开办农家乐、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等实现增收脱贫,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市场经营主体与贫困户抱团发展、合作共赢、双向互动的产业扶贫模式,有效地破解了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的难题。截止11月上旬,我县共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152个,其中:涉农企业12个、现代农业园区20个、合作社105个、家庭农场12个、能人大户3个,注册资本6.9亿元,对全县11个镇40个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带动覆盖贫困户2183户发展产业, 1358户2106名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206户参股分红,13户开办农家乐。按照“企业+园区+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新型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有机杂粮4476亩、魔芋2564亩、天麻10039亩、猪苓6514亩、板栗10087亩、核桃7000亩、食用菌302.7万袋,畜禽养殖养猪97000只(头)、大鲵51911尾、蜂7536箱。市场经营主体对贫困户的带动全覆盖,提高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延长了特色农业产业链条,推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解决了部分贫困劳动力就地务工就业,基本实现了产销一体化。据自查评估统计,今年全县贫困户人均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收入达到3200元以上。
    二、坚持金融支撑全覆盖,破解脱贫资金保障难题
    如何从政策机制层面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年初以来,我县紧抓金融扶贫和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县机遇,积极探索创新,实现了“脱贫贷”精准到户和资金整合、项目贷款精准到村的全覆盖,及时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发展资金和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一是实现“脱贫贷”到户全覆盖。今年4月,宁陕及时创新出台“5321”金融扶贫政策,县财政注入担保资金500万元,撬动县农村商业银行为5000余户贫困户授信资金2.55亿元,按照每户不超过5万、3年贷款期限、免担保免抵押、一次性贴息的政策标准对每户贫困户给予金融支持。“脱贫贷”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不仅解决了发展资金问题,还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注入了内生动力。为1933户贫困户发放脱贫贷款8036.5万元。二是实现脱贫互助资协会到村全覆盖。成立互脱贫助资金协会43个,覆盖全县43个村,实现了40个贫困村全覆盖。由村级协会自管自用,每户最高可以借款1万元,周期不超过1年,占用费县上统一补贴。吸纳贫困户会员2915户,资金总量达到1330万元。互助累计资金扶持3454户,累计滚动投放资金3014万元。,今年有1454户贫困户借互助资金666.7万元,解决了产业发展资金短期周转问题。三是基础建设资金保障实现到村全覆盖。一方面,及时成立县扶贫开发城乡建设公司,以40个贫困村为重点,积极向国开行申报争取3大类124个4.8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项目,目前首批项目已经启动建设。向农发行申报移民搬迁、旅游扶贫、产业批发和贫困村人居环境改善4大类473个项目,贷款总额12.5亿元。另一方面,捆绑整合扶贫和涉农资金8500万元,对今年计划脱贫的17个村的145个基础设施项目先行启动,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三、坚持政策兜底全覆盖,破解特困对象脱贫难题
    兜底扶贫是扶贫政策措施的最后一招,核心是解决目前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极度脆弱贫困群体的稳定脱贫。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做到应保尽保实现兜底保障政策全覆盖,积极探索兜底保障新模式,不断完善兜底方式和提高兜底质量。今年通过政策兜底实现2428户3826人兜底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一是全面实施“两线合一”。从2016年10月开始,对全县1198户2479人低保人群实施“两线合一、分档提标”,标准从每人每年2500统一提高到3015元,确保全部越线脱贫。二是提升供养服务和标准。对目前的1230户1347人五保对象,强化日常监管和服务。目前,现有的一中心三区域的4个敬老院全部实现统一供暖,633名老人幸福养老。对分散五保对象实行“三同四一”监护供养措施,并逐年提高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率。对农村孤儿每人每月给予 800 元补助。三是全面实施“两院合一”工程。今年开始,全面实施敬老院和养老院“两院合一”工程,通过整合现有的一中心三区域敬老院、新建4处敬老院和1处临终关怀院,增加床位600余张,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到 2018 年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由目前的41% 达到70%以上,全面提高供养质量水平。通过集中交钥匙工程和农村集体公租房等形式,彻底解决集中供养以外的分散五保户、低保户和其他特困对象住房问题。四是筑牢脱贫保障网络。县上整合项目、用活政策,建立了住房保障、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三大脱贫保障体系,实现了新农合、基本医疗、大病救助、临时救助、教育资助和安全住房政策对贫困对象的全覆盖,让无房危房户“住有所居”, 让患病家庭“病有所医”,让贫困学子“学有所教”。今年通过移民集中搬迁解决贫困户住房553户,分散建房解决91户,改造维修408户。对1115名贫困学生建立了信息档案,发放高中贫困生助学金296人33万元,办理贫困大学生贷款398人286万元,开展贫困大学生各类资助262人420万元。推行“一站式”医疗服务,县内贫困对象人均医疗费用报销达到95%,实施医疗救助97人,改革做法9月7日被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报道。
    四、坚持生态扶持全覆盖,破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难题
    人均50亩林地的生态优势是我县最大的发展和脱贫资源,我县坚依托生态资源走绿色脱贫之路,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生态保护和建设激活释放生态红利,对贫困户实现全覆盖,把“绿水青山”变成贫困户的“金山银山”,破解了破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难题。一是发展生态产业。组建以贫困户为主体的种苗繁育、造林绿化、公益林管、经济林经营的林业合作社,发展林下产业,在林业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优先顾用有贫困劳动力。二是选聘护林人员。在全县聘任812名有条件的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每人年工资8000元,11月底前通过培训全部上岗。三是深化林权改革。推进林地三权分立改革,积极开展林地流转和林权融资,全县累计流转林地70万亩、林权抵押贷款6300万。今年11月,全省首笔180万益林预收益抵押贷款在宁陕皇冠镇兴隆村发放。2016年,贫困户以林地流转、入股分红、融资收益等方式年人均增加资产性收入300元以上。四是调整生态补偿标准。从2016年起,采取省上定补、县上补差的办法,每年统筹整合410万元资金,将40个贫困村41万亩地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从现行的4.75元/亩提高到14.75元/亩,贫困户人均现金增收400余元。五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实行全覆盖,实施规模1.5万亩,每个贫困户新增退耕还林 1.5亩以上,实现人均增收600多元。
    五、坚持连心帮扶全覆盖,破解农户内生动力不强难题
    今年以来,全县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围绕“连心强基抓升级、党建脱贫促双赢”主题,实现机关单位和干部职工到村到户连心结对帮扶全覆盖,通过思想引导、精神扶贫、典型带动、移风易俗、培训提能、拓宽视野、信息服务、项目资助等一系列措施帮扶,全面推进基础组织建设和脱贫攻坚,充分调动了广大贫困户苦干脱贫实实干致富的积极性,有效地破解了部分农户内生动力不强的难题。一是组织建设帮扶全覆盖。为40个贫困村选强配齐第一书记,组织3批340名基层支部书记、村主任、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进行专题培训,着力强化基础组织和党员干部能力建设。筒车湾镇海棠园村“支部+X+贫困户”党建促扶贫模式、梅子镇“一带二”工程(1名党员带2户贫困户)、四亩地镇“群众会议”制度等实践创新,取得良好成效。中办所属党支部与我县40个贫困村支部开展结对帮扶,实现高层机关党建和农村基层党建创造性有机互动,激发了广大贫困户内生动力。二是部门驻村帮扶全覆盖。全县27名县级领导联系11个镇,87个部门帮扶帮扶71个村(含3个涉农社区),382名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帮扶。按照大单位包大村的原则,实现了贫困村非贫困村都有部门包帮和驻村工作队帮扶的全覆盖。各包帮部门始终将“改善民生、发展产业、摆脱贫困、增加收入”作为部门包村活动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县内各包帮部门共投入资金200余万元,解决了群众最为关心关注的用水、用电、道路、上学、就医等民生难题。同时,中央办公厅、西部机场集团、市政协等中、省、市联包单位,抽调专人长期驻村,在人、财、物、智等方面给予重点帮扶。三是干部连心结对帮扶全覆盖。把脱贫攻坚纳入“连心工程”首要内容,实行一名干部连心结对帮扶1-3户贫困户,1900多名县镇干部结对帮扶5113户13458名贫困户。各级帮扶干部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记在心上,主动担当、主动作为、真心帮扶。连心帮扶今年干部为贫困农户办实事好事1.5万件以上,户均达到3件以上。10月份县民意调查中心初步调查显示,干部脱贫攻坚帮扶群众满意度达到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