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称直水的池河,不直而蜿蜒,从秦岭深处曲曲弯弯二百里,一路走来,流淌着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传颂着许多瑰丽的民间传说,也留下了数也数不清的子午古道历史痕迹。
走进古道上宁陕县龙王镇,池河对面山坡上一阶阶高大的石墙突显在我们的眼帘,初看像田坎,却比一一般田坎高了许多、大了许多;再细看就不一样了,分明是墙基和围墙。停下车来仔细观望:群山怀抱中,河流潺潺。相连的石坎毛石垒砌,大石干摞,小石加塞,错落有致。从小处见,石头大小不一,不那么规整;整体观察,层层毛石成行,坎直墙方。没有浆料,没有华丽修饰,就地取材,硬是利用满坡的大小石头,让荒芜山岗围住了山野的一方风情,突兀人文景象万千。占地十数亩的土木建筑群,墙内露出灰瓦连片,墙外与层层梯田相连。古老的子午大道从建筑群的前面围墙下从容地、缓缓地穿过。
风格似山寨,却建在不该是山寨的地方。陕南多山寨,源于明清时期的“坚壁清野”,用于防御士匪祸难。所有的山寨都建在山顶或悬崖之上,易守难攻。寨内陈设极为简单,基本没有永久性建筑,仅仅是临时避难使用。绝不可能建在低洼的河边和方便的大路旁边。子午道是关中通陕南大道,显然不宜修筑山寨以逃避设防之用,这里也没有任何险峻之势。再说,山寨也没有如此大的规模和永久性的建筑。说是城,倒有几分。石墙两米来厚、四米来高。设前后左右四个大门,除右边的大门尚在外,其他大门已经不见踪迹,只留下残留的遗迹和依稀可见“印象”门的位置。
打听后当地人告诉我们,这里叫柳家城堡,也叫柳家堡子。我有些纳闷:经常翻阅地方史志,不曾知道有这里城堡与堡子的地方。堡子的称谓一般在关中及关中以北地区,人口居住相对稠密的地方。陕南地区的地名多以山、坪、弯、寨、滩冠名,城堡、堡子的地方命名在陕南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见到。大概是因为子午道直通关中的缘故,文化与经济的渗透,也使青山绿水的陕南染上了黄土高坡的味道。
走进柳家堡子,如回到时光倒流的岁月。残缺的墙围住的是倒塌与凌乱,处处显露着荒芜和苍凉。已经没有完整的建筑了!
无法复原当年的最象,但残垣断所壁中仍能分辨出旧日的布局。随坡就势的层层石坎是曾经房屋的基础,从上到下依次排列,大小不一,高低有别。一些倒塌的房屋被平整成了土地,上面已经种上农作物。虽是初春季节,作物格外旺盛,是荒芜中仅有的一丝生机。除了一些条石、砖块、柱基石礅,已不能见证曾经富有与恢宏,只有一处破败的天井还能印证当年的奢华:大块方正青砖铺就,整整齐齐、稳稳当当镶嵌在久远的宅基上,砖表面的昔日图案已被岁月磨平,龟裂痕迹布满天井。
一间破旧的房屋中还有炊烟,住着的人已不是原本房主。他们告诉我们说:是才搬来的,近几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和迁移式扶贫政策,就从深山里搬到交通方便的公路边,暂时没有地方居住,在这里临时落个脚,等政府协助把房建好后就不住这里了。言语中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也流露出对国家政策的感恩。问及房屋的来源于主人时,他们回答什么也不知道。
一位祖祖辈辈居住这里的村民告诉我们:柳家堡子建于明朝末年。是安徽来的柳氏兄弟从这里经过和短暂停留时,看上了这里的自然环境,决定久居于此。经风水先生指点迷津,便筹划和行动起来,把山坡上的乱石岗开挖、搬运、整理。大石砌坎,小石砌墙,一连几年的辛勤劳作,硬是把满坡的石头整理成上下几层、房屋若干的宅基,还在山坡上开垦数百亩水浇良田。为了防止土匪盗贼,又用石头砌成厚六尺、高丈余的高大石墙,护着不大的城垣,守着家族安宁。墙内布局随环境而逐阶排列,房屋造型考究,基础使用规格矩形的条石铺就,墙面青砖,青瓦为顶。道路整齐、引排水齐全;墙外梯田成行,桑麻满山。为人厚道、待人谦诚、善于经营的柳家人很快富甲一方。客商与行人乐于在此歇脚和住店,柳家堡子成了子午道上远近闻名店铺和驿站。柳家人也因此人丁越来越兴旺,后人沿着子午大道走出陕南,下到江南、巴蜀,上往关中大地,求学、经商,带着陕南人的朴实与勤奋,不少人学有所成,官运、财运亨通。但到了清末民初,也不知怎么回事,柳家堡子背后的靠山突然断裂,裂出一道一米来宽,深不见底的裂隙。行人经过要架木板,狗熊掉下去爬不起来,麂子掉进去连影子也看不见,村子的猎狗都不敢往那里去。说来也怪,那以后,柳家人日渐褒落,家事繁杂累赘,族人不和,生意场上不顺,外出做生意和做官的人运势也越来越差,纷纷回到原住地柳家保子。但无论柳家人怎么努力勤奋,总也改变不了入不敷出艰难困境。四分五裂的柳氏逐渐搬出堡子,有的远走他乡,有的另择宅基。最后一位族长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拒绝向当年的陕南红军第一军缴粮纳银,被军长何继洲枪杀。背日红火一方的柳家堡子无奈地走向衰败,垮塌的围墙让强盗和贼寇明目张胆的自由出入。最终,柳家堡子成为废墟,如同年迈的老人,走过风雨历程,苟延残喘中再也无法展示曾经的风采,只留下苍凉的石坎和尘封的记忆。
陈旧的建筑,散落的破旧,已经很难找到完整的记忆。只有那块用作晾晒干菜的巨大石匾还能见证柳家曾经的辉煌。一米多高,三米多长,整石雕凿,重达千斤。上面书写着“朴实遗风”四个遒劲的大字。曾悬挂在柳家书房中堂,启示和训导后人勤勉。就此匾,我走访过安康百匾堂程世银、朱良友先生,他们称这块石匾体积之大、质量之优,形式之特殊是安康境内现存的匾中之王。我相信,也赞同,这不仅是对这块匾额艺术价值的赞赏,也是对其在子午道及陕南历史文化研究中作用的肯定。
当地人还告诉我们:柳家堡子房后的半山梁上是柳家的私家陵园,规模很大,占据整整一个山包,埋葬着柳家的列祖列宗。我们很感兴趣,决定去看个究竟。在他们的带领下,爬过一段山路,快要到达一个长满松柏的平坦山包时,只见两根丈余高的石柱立在山包最前。方形、尺径,上方雕有走兽。我知道这叫望柱,相当于陵墓大门,只有大型墓葬才有,现在已不多见。再往上走几步,眼前的情形着实让我们吃惊不小:这是一个大型的民间豪华陵园,二十多个高大墓葬布满整整一个山包。墓葬大小不一,一色石质。每个墓穴都有华丽的装饰和墓碑。大的三米多高、小的也在两米左右,有的碑文前有整石镂空视窗,护着精美的墓碑;有的墓门雕塑精美的石刻,有山水树木,鱼虫花鸟;有的墓碑的书法雄浑遒劲,楷书、行书隶书各领风骚。陵园保留完整,墓碑多为前清年间,最早为乾隆时期,还有几座为民国初年。我到过陕南不少地方,见过不少陵墓,如此规模的民间古墓群,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它记录着柳家曾经的历史,也对研究陕南历史和民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