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子午道之《古风苍韵四亩地》

作者:王晓群 来源:王晓群 发布时间:2019-01-22 16:09

那座叫秦岭的大山里,那条叫浦水的大河边,盘结着大片青砖灰瓦的民居。民居被陡峭的山崖挤在不宽河畔断断续续,狭长狭长。断断续续的街道中,长的一里,短的只有几十丈。打眼初看,房子与其他地方陕南旧宅没有什么特别:脊檐高挑封火墙上着青瓦,外围青砖,中间勾勒宝顶。马头山墙翘角凌空,相呼衬应。所有的房屋都是砖木结构,八字大木门,门框陈旧,木窗上雕刻的鱼虫鸟兽、山川草木大多脱落。有几分古之悠悠让人产生联想的气息。也有一些进行过现代改造的民居,贴上了漂亮的瓷砖,装上了铝合金门窗,也不知为什么就是洋不起来。仔细观看才能发现所有的墙基和檐砍依然铺就着硕大的条石。原来这些房屋身上换了“西装”,脚底的根基依然穿着“草鞋”。难怪咋看都脱不掉年久沉落的“俗气”。这里杂居的都是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百姓,与这里的民居一样“陈腐”,都喜欢坐在自家门前木靠椅上边喝茶吃饭边与邻里交流。一副副慵懒身姿,似乎生来就不知道什么是担忧。一幅幅悠闲的画面,感觉不到都市匆忙与竞争。


这个地方有三怪。

一是名字怪。

安康叫它四亩地,汉中叫它陈家坝。是安康市宁陕县最西边四亩地镇机关所在,也是汉中佛坪县的陈家坝镇的治所。一个地方两个名,都还是名正言顺。倒是蒙了不少外地人。曾有一个关中人从汉中来乘车到四亩地,到了终点站一看却是陈家坝,大发脾气说司机宰客不下车,司机原地调转车头,街的另一边悬挂着四亩地的车站牌。关中人一打听才知道陈家坝就是四亩地,四亩地也是陈家坝。其实,四亩地与陈家坝还是有别的,陈家坝在南,四亩地位北。同处浦河之西,中间有一丈宽的浅沟相隔。不起眼的那条沟便是两市的“楚河汉界”。

四亩地以一个数量词作为一个地名颇有新奇,许多没有到过四亩地的人都要问:是不是镇子所在仅有四亩?问得人哭笑不得,只能认真回答反复解释。四亩地的名字颇有历史,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以前。据传,在唐武德年间(618-626),有陈姓大户迁入此地居住,为抵防土匪骚扰,建了座占地约四亩的石堡,堡内驻了守护,故得名四亩地。岁月如梭,古堡已经不存,这座千年古石堡在解放后还成为了当地粮站的房产,后来的八十年代粮库的改造中把它扒掉了。

二是当地人说话的口音怪。

小小的一个四亩地,就是把陈家坝的人加在一起也不过两三数千人,但镇上人说话的口音却是南腔北调、五花八门。西接汉中,北连关中,东南靠安康,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四亩地人口往来多渠道,造就四亩地语言的多元化。四亩地以陕南方言为主,又接纳汉中语系,往来关中的大通道位置的影响,长期的历史演变四亩地又是关中深入陕南的方言岛。当地的宁陕人基本讲的都是陕南方言,带有巴蜀之语,称四亩地为“死牧地”;一沟之隔的陈家坝却是浓郁的汉中腔,把四亩地说成“是毛底”;从关中移民而来的居民又把四亩地称作“丝木抵”。读法不同,发音各异。是语言的荟萃,是不同文化在这一弹丸之地的长久沉淀。笑传当年胡宗南由关中南撤去四川时,翻越秦岭后来到四亩地,风气败坏的国民党军队中有一个连长,看见繁华的四亩地还有着一些卖淫女子,便控制不住情绪,搂住一个花枝招展的女人就往河边草丛中抱。女人手握现钱半推半就不断说:地方不对,地方不对。意思是也不能在大庭广众的河滩公然做爱。没有听懂陕南方言连长急了:什么地方部队,呸!老子是中央军。

三是河边山崖上长着一些奇怪的石桩。

无论由四亩地沿浦河向上过鱼洞子、去柴家关、上菜子坪、翻花园梁再下关中,还是从四亩地顺河往下,经佛坪的大坝河入子午河,去石泉县两河、再到西乡县的子午镇,只要你静下心来认真寻找,就能看见河边山崖上有着许多尺来直径的人工凿孔,里面插着一米多长的石桩。一排排、一列列,或几排几列,或单个独处。静静地守候在那里,像是在聆听来自远古的回音。

那不是普通的石桩,它是中国著名道路新子午道的遗址。

称它新其实很旧了,论年代已经1504多岁。

说新子午道,还得先从旧子午道说起:公元5年王莽修复旧子午道,由长安入丰峪口,翻越秦岭后从江口进古槡墩下池河,再到汉中郡治所西城(今安康)。后来的公元50年,汉中郡迁移南郑(今汉中),子午道也随之漂移。公元507年“梁将军王神念以旧道缘山避水,桥梁多坏,乃别开干路,更名子午道。”此后,整个子午道路线改变了走向,也就有了新子午道只说。唐以后的典籍如《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嘉庆一统志》《洋州志》等多将子午道记载为“洋县东一百六十里”,《石泉县志》《宁陕厅志》“城西一百四十里”,盖因如此,也正好是石泉县两河镇和宁陕县四亩地镇的位置。有典籍的记载,有古道遗址,那些的遗址线路之长、技术之高、规模之大,不是一般州郡县所能建设,只有“国家重点项目”才能为之。

四亩地是新子午道上重镇,是关中入陕南第一个要塞,其军事地位可想而知。如果我们把子午道比作秦岭的动脉血管,那么,四亩地无疑是深深嵌在秦岭山中的重要穴位。怎么来比喻那山崖上翘起的石桩?江郎才尽的我还得请教大家。

知道四亩地是2002年的夏天,那是六月上旬的一个大雨天。高强度的降雨和肆虐的洪水夹杂着泥沙,无情地吞噬着蒲河两岸,二十余米高的巨浪一泻而下,导致河水改道。洪水从四亩地镇背后穿流而过,将集镇分割成三块,集镇陷入洪水包围中。人听见水声隆隆,还没有来得及呼救,却发现自己已身在水中。短短几秒钟时间,水由腰及胸又到了嘴边,然后没顶。那次全镇共死亡数十人,失踪数百人,集镇上整家失踪的就有二十来户,一个游走在四亩地演出团仅有一人存活。

家园被毁,许多人无家可归。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政府组织各个单位、团体捐款捐物,全市范围积极响应。一时间媒体报道,四亩地成为新闻的热点。灾害形成归于天灾,也有人说是人祸,数十年砍伐蒲河上游大片大片的森林,生态的破坏,水土流失。大自然终于向人们发出最严厉的警告和惩罚。

那以后,只要听到或在报纸上看到四亩地是眼前便出现山岭秃废、森林被伐和涛涛洪水的景象。在我的心目中四亩地是一个恶魔,也是一个恶名。

了解四亩地是在我结识好友侯东风先生之后,他曾经多次与四亩地邂逅。每每提及童年,就会唤起他深情记忆:童年的他重病缠身,四处投医无效,后来听说四亩地有个雷水师民间医生。于是父母用背篓背着他翻越过三座大山,渡过两条大河,两天后到达了寄于最后一点希望的地方——四亩地。雷水师不仅给予了他们母子生活上的照顾,还用四亩地中草药土方治好了他的“不治之症”。生命与生活最艰难的岁月里侯先生与四亩地有着不解之缘。他那篇《五里三场话边陲》脍炙人口,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在五华里内沿蒲河一溜布下三个小集镇,最上边的是渔洞子,中间的是四亩地,下来就是属佛坪县管辖的陈家坝,三镇间隔不过一两里,像一根线上串着三颗玛瑙,俗称是“五里三场”。他用一根线形容蒲河,用玛瑙来比喻四亩地,是融入真实的情感反映,也是对四亩地物竞天择的真实描绘。我特别喜欢的是他对四亩地风土人情的描写:“春节玩龙耍狮子,陈家坝的狮子肯定是从渔洞子往下玩;三夏农忙你给派几十人来插秧,我又给你调剂秧苗,各镇都杀猪、宰羊办起插秧酒,你迎我接,相互支援共抢农时”。

雷水师、玛瑙、耍狮子、插秧酒,浓郁的人情、乡情改变了我对四亩地最初的魔兽般印象,秀美、幸福、善良、快乐、祥和的四亩地走进了我的心怀。

走进四亩地是2011年的夏天,我刚买下一辆新车,便迫不及待地闯进熟悉又陌生的四亩地。我是到四亩地拍摄子午道的。

从石泉县的两河镇出发,沿汶水河向北,行径不远就到达正在建设宁陕县的梅子镇。梅子镇本来在十几公里以外的上游汶水河畔,因属南水北调的引汉济渭工程要淹没区,镇子迁移到了石泉两河镇的交界处。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有一座新兴梅子镇。梅子镇的河对面是汉中市佛坪县管辖的大河坝镇,西汉高速公路沿汶水河而下,在大河坝调头西去,与汶水河分道扬镳。短短的六七公里路段里,玉带般的汶水河把两市三县三个镇串连成一道人文风景。就像侯先生描绘的“三镇间隔不过一两里,像一根线上串着三颗玛瑙。”三个小镇在另一个不是四亩地的地方。

过了大河坝镇,我们进入南水北调工程施工地。道路不平,一路颠簸。但只要认真的在河边寻找,就能看到河水中的石头上的许多栈道孔洞。遗憾的是现在的道路掩住了古道遗迹,始终没有看见古道的痕迹。只有进入蒲河流域时,河对面离水两三丈高的位置隐隐约约的丛林间有上下搭接有一道痕迹,似乎有开挖过得迹象,不时还有一些石坎。无疑是古道痕迹。

上行三十多公里,快到宁陕县四亩地镇时,眼前豁然一亮,惊喜万分,车上的同行高兴的几乎要大叫:河对面的悬崖上一道古栈道横空出世,孔连孔,石连石,你顾我,我牵你,长长足有两里,从山的这一面连到山的那一面。高出蒲河十几米。历史岁月的侵蚀,多处地段已经垮塌,一段段,一节节,不那么完整,最长足有几百米,短的地方仅有几米。人在上面再不可能通过。一桩桩石柱斜插在亘古的岩壁中,尺来粗细,间距米余,上担条石,左右相连,托着层层石坎,一字排开,有序排列成平平一线。是古栈道,更艺术的精品,有工程的考究,有画卷构成,还有岁月的沧桑。我拍过巴山盐道、拍过许多子午道,见到如此壮观、如此规模、如此恢宏的古栈道还是第一次。块块石桩凝结祖先的智慧,树立着历史的丰碑;潺潺流水是血泪诉说,流淌着远古的回音。面对这些,留给我们的只能是肃然起敬……。

说起古栈道我们头脑中都会出现汉中石门的木栈道,它们已经根植大众的头脑之中,根深蒂固。令世人惊叹、叫绝!只要说到古栈道,考古者、专家学者都会以石门木栈道为华夏骄傲,可向世界炫耀。有谁知道四亩地的古栈道如此的特别,全是石头干垒,远远看去就像悬崖的堤岸。

我诚恳邀请考古专家、学者、旅游者、驴友到四亩地走走、看看、拍拍、写写,然后再想想:中国历史上的子午栈道是石头垒砌的伟大工程!在中国还有这样的栈道吗?

我要对侯先生说:沧桑的子午古道,是一条龙,一头潜伏在厚重的关中大地,一头摇摆在汉水之滨,秦岭深处的四亩地是一颗璀璨的龙珠。

我们在伟大工程面前拍了整整半天。告别四亩地是在无奈的傍晚。兴致未尽。

四亩地!你的粉丝我,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