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体会

秦巴老村沐新风,五字真经促脱贫

作者:石松 来源:太山庙镇 发布时间:2019-07-10 15:26 【打印本页】

古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也有“入镜而问禁,入乡而问俗”的道理。这里的“风”与“俗”其实讲的就是“民风问题”。民风是一个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表现出的一种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良好的民风是一个地方或一群个体的显著标识和宝贵无形资产,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助力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

为进一步摒弃地方陋习,构建风清气正淳朴民风,近年来,宁陕县将“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太山庙镇太山村正是在此次新民风建设中受益的村落之一。

2017年,安康市委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的1号文件,拉开了以“诚、孝、俭、勤、和”为核心内涵的新民风建设大幕,太山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正式踏上了重塑民风”之路。

念好“五字真经”,讲好“传统文化”。自“新民风建设”被正式提上工作日程后,太山村紧紧围绕“诚、孝、俭、勤、和”核心内涵,始终倡导“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节俭简朴、踏实勤劳、宽容礼让”等优秀传统文化,去糟留优,重塑新风。为深刻理解“诚、孝、俭、勤、和五字真经”,切实将良好民风融入到工作和个人生活中去。该村全体干部签订了《拒绝升学宴》、《践行新民风》、《践行移风易俗,反对大操大办》等新民风建设承诺书,组织大家学习了市县《新民风建设实施意见及方案》,并将基层党建与新民风建设有效结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好榜样示范,带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18年9月,太山村一批在民风建设和脱贫致富中表现优秀、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及群众受到了大会表彰。通过定期召开群众会、入户宣传、张贴画展、发放问卷等形式,“诚、孝、俭、勤、和五字真经”得以在该村群众间广泛传播,新民风成为村民普遍关注的话题。

开展道德评议,论说正反典型。随着近年来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间的人情风愈演愈烈,许多传统美德被物质所取代,这其中甚至不乏部分贫困户的身影,太山村也不例外。为有效遏制从众攀比、懒惰散漫、不思进取、忤逆不孝、邪门歪道等不良之风,该村一方面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成立了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毒会,通过组织领导、制度保障来进一步规范村民不良行为;另一方面,还大力开展道德评议活动,通过“乡贤论理,榜上晾晒”的形式,“听”反映,“说”实例,“论”是非,“评”典型,达到了良好的“评优树模,教化后进”的效果。

自新民风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太山村已累计开展道德评议会10场,榜上晾晒先进典型15名,后进典型5名。通过德治与法制的有效结合,不良之风得以扼杀,正义之风得以弘扬,新民风建设在该村取得了明显成效。

搭建民风高地,助力脱贫攻坚。要真正甩掉贫困户的帽子,仅围绕物质层面用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从精神层面破漏立新。为此,太山村近年还依托新民风建设契机,大力开展贫困户扶志工作,将其内函充分融入到贫困户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当中来。利用干部开展脱贫工作,走村入户的机会,广泛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脱贫典型事迹,不断开阔村民视野,增强脱贫致富信心。通过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有效去除了少数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的现象。

在该村全体干部和贫困群众的努力下,近年来当地涌现出了邹德林、何兴才、宋宗召等一批脱贫标兵,也涌现出了李发学、李道银等一批优秀道德模范。这些先进典型的出现,大力的感染、激励了全体村民,尤其是该村建档立卡的222户贫困群众。在这些先进人物的感召下,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太山村也逐渐搭建起“民风高地”,“扶志”工作的有效开展,为该村按期、保质完成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尚诚、重孝、倡俭、践勤、崇和”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民族的优良美德。今日,这些凝结了中华儿女千百年智慧的“精神食粮”再次在秦巴山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相信在这股“新风”的吹拂下,风清气正之种将撒向更广的大地,撒进更多群众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