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漫步子午道

作者:王晓云 来源:安康市群艺馆 发布时间:2019-08-25 12:21

漫步子午道

文/王晓云(陕西安康)

在穿越秦岭的六条古道中,子午道是最具浪漫和温情的。它北起繁华的长安,中越吉祥的陕南安康、汉中,南至富庶的四川,一条透迤的山径在崇山峻岭云遮雾绕中,把北的豪情与南的秀丽绾接起来。因“北山是子,南山是午”,故而称子午道,因曾在历史上运过荔枝、丝茶,又被称为荔枝道和丝茶道。

这条始建于中国汉代至明清通行的子午道,是当时的商道和官道,向南的路线依次为:子午镇(豆角村)——子午谷——清华山——秦岭梁 ——宁陕……道路经过多次改道和维修,以碥路(石板路、蹬道)和局部栈道组成,保留完整时,最宽处为3米,窄处为1米。

这年夏天,我重走了这条古道。

如今这条道已大多损毁,但在崇山峻岭小溪宛转中,仍可见到多处遗迹。特别是其中的栈道遗址,可谓惊险!当地人把栈道叫“石桥”, 顾名思义就是在石头上凿孔搭桥。在河边靠水很近的石岸上有排列整齐的方形石孔,是旱季水量较小时的通道;而在几十米高的陡峭绝壁上又是一排参差不齐的石榫,垂直插进了石壁,这是水量大时的通道。很难想象古人如何在半空修建出这样令人胆战心惊的栈道,也只有这样石质的栈道才能保存至今。而想象中即使在石榫上铺好石条或木板,要想从上面通过也需要过人的胆量。

沿途经过的一些地名很容易让人想象当年曾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江西营、武关驿、青桥驿、马道无不让人联想到“火烧栈道”、“寒溪夜涨”、“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典故。

陷身在幻想中,我开始穿越安康宁陕。车在清新蜿蜓的山间公路上奔驰,当走过月河坪一带以后, 突然,道路急转直下,不再沿国道,而是返身进入了一条林间便道。道路甚为狭窄,路面坑坑洼洼,基本是没经过整修的土路。

八月的中国城市,很多地方还在高温预警,我所在宁陕小城的乡下,空气却很清新。清凉的风从窗外一路灌下,我终于禁不住冷,给手臂带上了袖套。从便道下来,人家越来越少,行进在平凹地带,有房舍及路边种植的少许蔬菜,渐渐又一直上到山顶, 完全进入了林区。

沿子午道的旧址,这是在汉代走的老路(南北朝时期改道别处),现代沿老路修的林间公路,多数与老路重合,少数交叉相离,因而可以凝视到美丽触目的古栈道遗址。在那高高往下盘旋的山路上,在清澈美丽奔流的溪水边,古人登攀的遗址一不小心跟我们猝然而遇,确有惊艳之举!它们静静凝望,似乎已经在那里等了几千年,山石上幽深栈洞的遗址周正方圆、古老神秘,而身下的河流清如处子,它们在明媚阳光下,在宁陕八月清凉的山林间,在溪水对面,透过斑驳林间的空隙,被我们清晰地看见。

远处静静的村庄,淡定而清远。想起我们在路间的一次停留, 那时,已经走到整个行程秦岭梁的中段,可以看见山顶略微的平地,还有一个很小的水库,水从桥下轻缓流过,绿叶和红叶的倒影缓缓印在波上。我们终于走到了路途的下游,快要到了....

子午古道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也许只有亲自丈量才能知道它的崎岖和味道。

子午道也被称为传说中的荔枝道,盛唐时期,一首杜牧所做的诗广为流传:“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很多文化学者认为,这是杨贵妃过于奢侈,从岭南快马加鞭,往长安调运南方的水果荔枝。不过当你到达子午道之后才知道,  浪漫的荔枝,运输的来源并不需要那样遥远。古代交通不便,保鲜技术落后,如果从岭南运来荔枝,早已色香味尽去矣!而子午古道全长仅400多公里,四川盛产荔枝,有杜甫诗为证:“忆过泸州摘荔枝,青枫隐映石迤逦。”而杨贵妃从小在四川长大,想运送家乡的食物实属情理之中,穿越子午道,不过两日行程而已....

让子午道更加有名的是居住在陕西子午道边西汉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探险家张骞了。张骞开辟的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搭建了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桥梁,载入了人类的文明史。他曾两次出使西域,前后二十多年,行程万里,把中国的先进文化、特产、养蚕缫丝、冶炼、造纸及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播到了西域,又把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大蒜、西瓜等土产带回中国。这位伟大的人物死后回葬故里城固,巨大的坟丘前至今仍耸立着两尊汉代的石兽。

与官道的热闹相比,民间的商道发挥着道路更主要的作用。明清时期,子午道上常年奔波着贩丝、采药以及运茶的“茶工”。为了抢价钱,各方客商四方云集,肩挑背扛,将漫漫的古道,走成了一条温暖着民生的向往之道。

今日漫步子午道,但见一路有驾车的山地探险族,有农家丰硕的院落果树,还有那些隐居在秦岭终南山的神秘者,他们在临淄里影影绰绰地存在着,见证这盛世繁华里的多元选择!

作者简介:王晓云,女,中国作协会员,现供职于陕西省安康市群艺馆。作品散见《中国作家》《钟山》《小说界》《清明》《北京文学》等刊物。出版作品《梅兰梅兰》《绿野之城》等多部。曾获首届柳青文学奖、《上海采风》杂志新都市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