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道寻摩崖石刻

作者:秦岭思思 来源:华商论坛 发布时间:2019-08-10 12:30

秦岭子午古道赫赫有名,从子午峪进山过土地梁、关石,翻越秦岭梁,从大坪村南下至江口,翻月河梁,这一古道的北段走过多次,翻过月河梁后,子午古道有了争议,这一段我姑且成为南段,还未去过,一直心念之欲往之!

我很喜欢安康人王晓群所著《中国子午道》一书,作为爱好,他查资料实地走访,文笔优美考证详尽,我的这次子午古道南段行程极大地参考了王先生的这本《中国子午道》!

车行宁陕县城,山雨迷蒙岚气氤氲,宁陕小城成了一幅水墨画卷。沿着县城正东方向的关池路前行,两侧山峦对峙,X224县道和一缕清溪相伴我们东去。云雾遮住山体的下部,偶有几枚姿态奇特的山头浮于云雾上美轮美奂,路边时有饱经沧桑的大树巨枝掠过,河床中间也屡有巨石上凿出的栈桥立柱孔,虽不知年代,却似乎慢慢有了古道的气息,缓缓扑面而来。

从一处名唤“董家坝”的地方车辆盘旋而起,道路开始环绕山腰而行,那流清溪也不见了踪影,林木茂密,天却似乎晴朗些许。沿途山路人家倒是不少,分布在山凹处、转角处,从1000米的海拔到达梁顶垭口1587米,垭口东侧又被雾气笼罩了!一路下行,穿过大庙沟、油坊村、铁厂,道路并入了一条正南正北的路(月太路),这儿就是太山庙镇,一道宽阔的河水于月太路相随,这条河就是池河,古称直水,发源于正北方向平河梁主峰龙潭子古磉墩处,池河河谷是子午道南段的重要线路,我们已到达了子午道!

池河直水,山高谷深,子午道上重要的路段,《水经注》载:“汉水又东合直水,水北出子午谷岩岭下。又南枝分,东注旬水,又南径蓰阁下,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临深渊。张子房烧绝栈阁,示无还也。”岁月流逝,山河变迁,蓰阁和戍边的遗迹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河道旁大大小小的栈道孔,我们接着转而南下,池河水在南边40余公里处的池河镇就汇入汉江!

对岸时时会出现疑似道路的痕迹,顺着河道山形变化,这一段河道非常开阔,我们来到了长坪村。一条小沟插入西边山中--观音沟,我们在这里要探寻一幅唐代摩崖石刻。资料记载,观音沟内的莲花禅寺旧址前有唐代摩崖石刻,其摩崖高1.13米,宽0.9米,阴刻楷书,字径约10×10厘米,唐武德八年刻石。唐代摩崖石刻,这是我们本次旅途的重要一站。

三车九人的小队伍还是引起了路边村民的好奇,想来到访的人不多,他们给我们热情地指明上山的路,劝说我们明天再上山,因为时至下午三点,下山回来肯定天黑了。商量一番,决定还是上山,明天还有旅程呢!

这次的旅程也吸引了几位陕西户外的前辈和学者王安泉先生的参加,我们九人整理好装备,从小观音沟开始登山。来时在谷歌地球上反复观察了线路,觉得线路不长,应该一个小时会到达莲花禅寺。

小块连片的水稻梯田、青松翠竹掩映中的山间土屋就在山路的两侧,路迹明显,所以开始走的很轻松。穿过几户人去屋空的人家,忽然飘起了小雨夹杂着小雪粒,道路也陡峭起来,脚下变成了砂岩,天气愈加灰暗。我们加速前行,拔高几个陡坡后,后面的人说王安泉先生穿的鞋不适合登山,天黑就更难行,所以他先下撤等我们。陡坡后就是长长的石块苔藓路,有些湿滑,林木也更加茂密,不停得前后呼唤队友们。

一座小小的土地庙守卫在山路转角处,想来寺庙也不会远了,实际上又走了20多分钟,穿过一片密竹林后,一大片空地赫然出现,一座四合院模样的寺庙—“莲华禅寺”到了:灰瓦白墙,干净素雅,像个农家院,大门门楣书写黄底黑字—“莲华禅寺,民国叁拾六年僧门赢禅和尚建修”字样,两座萌萌的石狮子立在门口,满脸委屈地似乎在抱怨着这里的偏远寂寞。

守庙的中年妇女不善言谈,说对古庙了解的真正当家人下山去了,她只是守庙的。从史料和记载中,莲花禅寺,因山如花瓣、寺如花蕊,俨然一朵绽放的莲花而得名,这座子午古道池河边的深山古庙,魏晋年间就有僧人在这里建寺立碑,撰刻摩崖,一时间成为陕南佛家香火颇旺的胜地。

趁着天亮,先去看看摩崖石刻。寺庙东南侧飞翘起一座小山峰,称作蜡烛峰,一座小庙建在峰头山尖。庙宇依附着一块巨大的山石,山石的东侧是光滑的崖壁,崖壁下的小道可以通向山尖的小庙,过小道,回首黢黑光滑的岩壁,深深地摩崖石刻出现了—“唐武德八年住山沙门 真觉大士记:勅赐山田周五百里,永充香火。”字痕深刻,沧桑感粗糙感十足,唐武德8年是公元625年,摩崖石刻在此矗立了近1400年的岁月光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感受文字穿越的气息。天色已黑,返回寺庙。

寺庙周围散落在几个不知名的石碑、石柱,树林中一座一坐三四米高的石质佛塔,石质上下约七八层,形状不一雕刻着花鸟图案,旁边一座石质台案,或苔藓或包浆覆盖着佛塔台案。寺庙主殿的后山墙中轴线突兀起形似轿厢的建筑,紧紧贴于主殿,轿厢顶部是个莲花台,这种结构的确少见!

庙内寺院大殿的基石上雕刻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田园山川等形象清晰可辨。据介绍为典型的大唐雕塑风格:丰满圆润,简明扼要。还有一副似乎与庙宇格格不入的石刻:男欢女爱图案,很是令人惊奇!盛唐时代,海纳百川博大包容,是否佛门净地也允许胆大的石刻存在?

守庙人允许我们今晚住在庙里,实际上我是很愿意的。可是同行的王老师还在山下等候,谢过好意!

头灯打开,徐徐下山,半路时王老师打来电话说已联系好了山下一农家住宿,等我们一到就吃面,热心的男主人还上山来接我们呢。全神贯注小心翼翼的下山,呼出的气息在寒冷的空气中醒目且久而不散,溪流声在黑夜中格外明显,相互提醒帮扶,虽然天黑我们还是顺利的接近山脚。远处一道灯光打来,遇到接我们的老乡了,他说远远就看见山坡上一串灯光了,想不到我们准备的这么充分。实际上对于老驴和我们经常爬山的人来说,头灯和雨衣是雷打不动的放置在背包里滴!

进入路边山坡的这户农家,堂屋内炉火正旺,灶间蒸气腾腾,细致的学者王老师已安排好了食宿。拼桌围坐,各种自带的酒水,农家还拿出自酿的包谷酒,一桌丰盛的深山乡宴在黑夜寒冬中格外的热闹:户外前辈讲述陕西户外的起源往事,大寺-这个陕西乃至全国有名的户外圣地就是同行的乐途前辈发掘的,乐途谈起大寺:群山环绕、炊烟袅袅、野花溪流、土地耕牛、朗朗的读书声,2001年他发现并挖掘了大寺,至今大寺仍是户外人检验驴友的标准线路:走过大寺就成了驴!学者王安泉老师不仅书画写作功底深厚,还是个民俗学家,主编了陕西许多县志,听他讲述地名民俗风情,典故往事,很有围炉夜话的意境!

更令人温暖的是农家主人,默不作声笑听我们神聊时,真诚地做出丰盛的饭菜,并将住宿的屋内收拾妥当,而且我们要付钱时坚辞不受!女主人说,你们大老远去山上庙中拜访,与佛有缘,她在莲花禅寺看护了15年,也信奉佛教,属于净土宗一脉,提供方便绝不收钱!

深夜,屋外雨雾弥漫,房内炉火正旺,满屋茶香,聆听故事趣闻,许久才睡去。

清晨,女主人灶间忙绿,我帮着烧火。聆听她看护古庙的事情,女主人李本银几辈人信佛,她的大伯原先在莲花禅寺修行,文革时被迫下山,庙宇损坏。后来重修再建,大伯重回寺庙,大伯年事已高,生活上需要她照顾,1998年起李本银开始义务照看寺庙,去年才下山常驻。寺庙的日常维护,香火钱除去后李本银还要自己掏钱,每年都要贴进去几千元钱,前几年庙里通上了电,光是电缆她就花费了六千元。

李本银能干善良,饭做好后,打电话喊哥哥来一起吃。哥哥是个盲人,手拿竹竿背着半袋豆子一会就来了,所有的行动都得摸索,我想去帮忙,李本银拦住了我,说哥哥自己能行。她那沧桑清廋的哥哥说,来客人了?日常行动他自己能行,离开竹竿就麻烦了。地处偏远生活清苦,并没有给这家人太多的愁苦抱怨,李本银有着一种农家特别的开朗热情,也许莲花禅寺对她的看护有着报答眷顾吧!

早饭后,乐途和王老师有着速写的特长,他们在描画着农舍和嬉笑的孩童。一夜的相识,王老师还赠送了我们他的新著作--《子午湖》。我们则和李本银一家人合影留念,真是让人温暖的农家,旅途的乐趣就在于此。对于钱财的坚辞不受,我们提出这是给予庙里的香火钱,李本银想了想欣然接受。

告别农家,我们掉头北上,经太山庙镇直接向北插入莽莽群山,右侧木王山,左侧平河梁山脉,中间一道峡谷,河道边的河道中的栈道孔非常多,王安泉先生对子午道有着深刻的理解研究,我们一起下河道去抚摸那些或方或圆的历史痕迹,乐途说当年他走过这一段,还有个清朝的石碑呢!队伍坝、腰岭关、胭脂坝、戏楼台、营盘…,一个个古老的地名挟带着猎猎战风扑面而来,到达古磉墩—木王山牵手平河梁的垭口。

“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水经注》上的这段描写池河的文字,我想-“戍”应该建于此吧,咽喉所在,居于此垭口可清晰地瞭望南北方向十几里的景致。乐途与王安泉、保刚三人入密林寻找高处的瞭望之地,我们则使用航拍机记录下这子午古道的模样。航拍期间,天空转晴,浮云朵朵千姿百态,古磉墩的南北万壑藏云,子午古道露出了最美的身形!

从垭口北下,经九间房、七间房、铁门坎、姊妹潭,到达月河坪村,月河口—这个学术界争论不止的焦点之地,新旧子午道在这里分道扬镳,车行自此,我们也可以在这里插上一嘴指点一番呢!

从月河村就可以上国道210回西安了,子午古道时兴时废,它一定伴随着许多迷人的故事等待我们再来寻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