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县政协组织相关委员组成考察组对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剑川县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宾川、剑川两县与我县在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考察学习,形成了考察报告,期待对我县相关方面的工作有参考裨益。
一、基本情况
考察组先后到宾川县金牛镇华侨庄园、大理挑剔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宾川县邮政分公司、云南果农爸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富鑫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地考察,宾川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该县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情况,对宾川县华侨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走访,查看了该企业引进的世界先进葡萄种植技术、灌溉技术、设施设备和全国顶尖葡萄种植专家团队情况,剑川县木雕、石刻、刺绣乡土人才建设方面情况,听取了两县政协科技文卫委员会办公室相关领导经验介绍。
通过在宾川、剑川实地考察、与农业企业老板、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产品电商经营人员座谈交流了解到,宾川县、剑川县立足农业大县发展实际,围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紧扣脱贫攻坚目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人才引领产业转型为突破口,着力建设一支能力强、素质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农土人才队伍成功经验,对我县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二、宾川县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一)基本县情
宾川县是云南省大理州下辖的县之一,地处云岭横断山脉边缘,金沙江南岸云贵高原西南部。宾川县国土面积2563平方公里,总人口36.4万。全县辖8镇2个民族乡(拉乌彝族乡和钟英傈僳族彝族乡);有79个村委会、11个社区、1275个村民小组。宾川光照充足、热量丰沛,素有“天然温室”“热区宝地”的美称,是中国小粒咖啡发源地,是全国县级规模最大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全县有耕地面积37.29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14亩。2018年,完成生产总值110亿元,增长9.5%;财政总收入7.83亿元,增长14.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3亿元,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25亿元,增长1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5亿元,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60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20元,增长9.2%;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5.8亿元,与去年持平,贷款余额106.37亿元,增长14.2%。
2018年9月29日,宾川经云南省委、省政府研究,批准退出国家级贫困县。
近年来,宾川县充分发挥“热区宝地”“天然温室”资源优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精准建好农村人才队伍,以人才引领产业转型发展为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大力培植具有宾川特色和明显区域优势的优质水果、特色蔬菜、烤烟、经济林果、畜牧养殖、中药材等“六大高原特色产业”,高原特色农业成为农业增效的主支柱、农业增收的主渠道、农村繁荣的主品牌。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了县(镇)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对产业规划布局、技术引进、示范推广提供系列服务,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目前,有县级农技、畜牧、农机、水产等15个单位和10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分别承担全县种植养殖业的技术推广、生产资料服务和管理工作,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达到400余人,初步建立了县、镇(乡)、村、组四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2.积极创新农业技术服务模式。
一是农产品安全监管模式,率先在云南省开发建设了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化管理平台,建立了葡萄、柑桔、蚕豆和石榴4个品种从种植到销售的生产档案,免费为全县40多户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应用,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以产业为基础、资金为纽带,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购销等服务,拓宽了农业技术服务领域。
3.加大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为社会化服务提供保障。
坚持农业科技推广适应市场、适应农民的原则,彻底转变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农技推广重点,加大对在职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专业培训、定期到大专院校进修脱产学习、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不断更新和完善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服务农民的能力和水平。
4.依托农业科技企业,服务宾川农业产业发展。
地处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带的宾川县,非常适合种植葡萄。同时,宾川也是东南亚归国华侨的聚焦地。宾川县华侨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华侨庄园)通过打造科技示范园,引进国内外先进种植技术、灌溉技术、设施设备和全国顶尖专家团队,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服务宾川农业产业发展,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水平。
一是技术引进。华侨庄园先后引进了无土栽培、潮汐式育苗等先进技术,使葡萄达到 5个月挂果、一年三熟,葡萄产量达到传统种植的 2-3倍,提高葡萄种植效益;引进了以色列先进的灌溉设备、荷兰普瑞瓦控制系统及美国尼尔森的微喷灌溉技术,实现了节水灌溉及智能化管理,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二是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农业经营企业公司针对不同研究方向建立“农业部植物营养与生物肥料重点实验室云南工作站”、云南省委组织部和省人社厅“王世平工作站”、省科技厅“张才喜专家工作站”、省财政厅“云南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宾川试点)运营中心”。
三是技术合作。华侨庄园围绕葡萄产业发展与上海交通大学、美国瑞莱肥料公司、泰谷生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土壤保护与改良、优良品种选育、节水节肥、节能减排、节本增效等技术研究;公司是美国瑞莱肥料有限公司水肥一体化研究中心、数字化农业应用示范点、美国 Qal 实验室中国分站云南宾川检测点,公司所使用的肥料均由美国瑞莱公司根据测土配方专门定制。
四是制定质量管理标准。为保障葡萄的产量及质量,华侨庄园制定了宾川葡萄根域限制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葡提果产品质量安全等标准,实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政府的支持下,华侨庄园从最初的5亩地发展到现在的4000亩,2018年销售额达6000余万元。目前,华侨庄园已经开展了53810人次技术培训,扶持762名农民圆了大学梦;建立生产全过程统一标准、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采收包装等闭合服务体系,葡萄技术服务覆盖宾川县10000亩葡萄园。2018年,宾川县种植葡萄17万亩,总产量35万吨,产值29亿元(人民币)。
5.加大农村电商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宾川县域经济大发展。
宾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由县农业局主管并设立电商办。2015年阿里巴巴农村电子商务“千县万村”计划将宾川列为云南首个试点县,宾川县以此为契机,通过建设质量安全体系,增强产品市场优势。宾川农村电子商务刚起步的时候,面对短期内从事电子商务没有较大的直观收益、农村条件艰苦、大部分年轻人更倾向于去大中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同时对大中城市电商人才吸引力不足,面对“引不来,留不住”电子人才的实际,该县实施了“两步走”模式,不断加强电商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阶段,对外吸引能力不强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培育县内电商人才,选拔有基础的在岗年轻人、科技人员到高等院校进修学习,提高电商技能。二是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电子商务培训班,对县内电子商务企业、专业合作社成员、返乡青年、新型职业农民等重点培养对象进行多层次、宽领域的电商基本知识、理念和操作等方面的系列培训,为本县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人才支撑。三是出台吸引优秀电商人才的相关政策,积极吸引外来优秀电商企业入驻宾川,促进宾川电商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宾川县着力打造以“宾果儿”为区域品牌的宾川特色产品系列。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管理平台。该平台包括农情统计、检测管理、应急预警、安全追溯、农资管理、行政执法、协调办公和信息查询8个模块,最高可容纳999个企业,97万个品种。淘宝“特色中国.宾川馆”销售的“宾果儿”系列产品都可使用溯源二维码方式,为宾川所有水果打上了“身份证”。消费者用各类终端扫一扫这个二维码,就可以知道这款产品的身份和来源。
目前,在金城印象建设完成3000平方米县级公共服务中心一个、在县邮政公司建成县级公共物流配送中心1个、在全县10个乡镇建成乡镇服务中心10个、在75个行政村建成村级服务站90个、培训各类电商人才5674人,完成宾川县电商区域公共品牌“宾果儿”28个类别的注册取证工作。2018年底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量9860万元,预计2019年底可突破1.6亿元。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6.发挥乡土人才作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是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乡土人才领办、联办、创办一批符合全县产业发展需求和结构调整的民营企业、科技示范基地、专业协会,培养了一批种、养、加、运、建、服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二是鼓励和引导乡土人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财政、金融等方面进行扶持,培育了一批加工、流通型企业,增加了农民就业转移。三是县上每两年开展一次农村“乡土拔尖人才”评选表彰活动,激励乡土人才干事创业。四是充分发挥乡土人才致富带动作用。乡土人才在农村成长、创业,与农民群众联系紧密,能够用自己的事激励身边的人。通过组织召开乡土人才座谈会、培训会,让乡土人才现身说法,向群众讲致富经历,传致富经验,带动农民群众致富。
三、剑川县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一)基本县情
剑川县是大理州连接丽江、通向香格里拉、走进川藏的门户,位于“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南端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南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西边境山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片区县,是云南省革命老区县。全县国土面积2250平方公里,最低海拔1973米,最高海拔4295.3米,年平均气温12.5°C,年平均降雨量795.3毫米,霜期138天。全县辖5镇3乡,88个村委会,5个社区。境内有白族、汉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等6个世居民族,全县总人口18.34万人,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6.14%,其中白族人口占90.16%,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
2018年,全县生产总值35.32亿元,增长12.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2亿元,增长10.6%,支出22.91亿元,增长22.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4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24元,分别增长8.1%、9.3%;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94亿元,增长8.39%,贷款余额29.9亿元,增长18.04%。
近年来,剑川县通过“强管理、广培训、重使用、引致富”四招,着力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乡土人才队伍,真正发挥其“排头兵”和“领头雁”作用,有力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
农村实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好、管理好、使用好农村实用人才至关重要。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部门充分认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实用人才是农村第一资源”的理念,重视使用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和使用,使实用人才有用武之地,发挥自己的技能和才能,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2.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狠抓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1996年剑川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木雕之乡”。剑川县传统木器木雕工艺闻名遐尔,享誉海内外,北京故宫、人民大会堂、天堂龙椅、昆明世博圆台湾馆龙舟、昆明碧鸡坊、上海世博圆云南馆白族建筑、十一世班禅活佛椅和活佛床等一大批国内建筑场馆木器木雕部分承建、修复、制作、绘画、设计等均出自剑川能工巧匠之手。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木雕产业定位为剑川县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木雕产品开发达到了新的历史水平,产品加工走上了机械化、规模化轨道,以狮河村为典型代表的剑川木器木雕产业,带动了全县21000多人从事木雕生产,每年全县木雕产业总产值高达3.5亿元。通过校企合作,对农民工进行上门木雕实作培训,从而使剑川木雕专业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和发展,又为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知识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剑川虽然林业面积大,但是天然林禁伐后,木雕资源大部都是从俄罗斯进口,剑川木雕产品两头在外,原料在外,产品销售在外,进来的是木头,出去的是工艺品,价值几十倍的增长,这其中发挥了人才引领的重要作用。2018年,木雕产品产值达到3.5亿元,农村从事木雕产品的人员达到2.1万人。宾川县围绕农村电商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实际,选派县农业部门科技人员去学习电商知识和技能,靠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条滚动发展之路,建起了以销售当地优质葡萄、柑桔等鲜活农产品的网络致富大通道。2018年,宾川鲜食葡萄产值达到29亿元。宾川、剑川两县的实践证明,农村主导产业要大发展,必须要有一支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做支撑。
3.健全机制,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的投入。
为确保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开展,该县一方面建立健全培训激励机制,将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实行目标管理,纳入各乡镇、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给予受训者录用和信贷支持,从农村招聘人员,优先录用相应职业学校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农民,工商、税务和各类金融机构优先支持经过培训的农民自主创业和个体经营。另一方面增加投入,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全县千方百计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民素质教育,拓展筹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