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体会

厚植家国情怀 书写奋斗人生

作者:钟鸿彬 来源:宁陕县供销合作社 发布时间:2020-04-14 15:08 【打印本页】

谈到家国情怀,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改革家,和许许多多让人一听瞬时就热泪盈眶的英雄故事。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还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陆游,亦或是“壮志饥餐胡虏肉,谈笑渴饮匈奴血”的岳飞,都无不体现着一种社会担当,一份家国情怀。闲暇之余,每当再拾起这些文字,总能让我心里为之一振,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证实这个观点的理由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无论哪个时代,我们都不缺具有同情、正义和无畏的人。唐有杜甫,宋有辛弃疾,元有王冕,明有顾炎武、黄宗羲等。历代文学家、改革家和政治家,他们用文字给后人显示出了他们那个时代的文人风骨,即使在现实里处处不得志,碰壁到头破血流,也永远保持良知,永远敢于担当。就算天寒地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尽力用萤火之光为国家、为民族发光发热。

记忆中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历史课本上读到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的心被狠狠震慑,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刻我才认识到勤奋学习和务实工作,绝不仅仅只是为了一个小家的幸福和安稳,更应该是让这个社会因我们变得更加美好和温暖。后来再读到革命战争年代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中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叶挺的《囚歌》等诗集,令我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沸腾不止,这亦是中华文化的力量,他们总能给人以勇气和力量,总能让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道中体味到真正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如今的中国已然是穿越了几千年而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伟大民族,无论是与古代其他种族的纷争,还是遭受过西方列强的入侵,我们国家始终都以顽强的意志拼搏着。即使最艰难的年代,也永远都有出类拔萃、身先士卒、为民请命的人不断涌现,成为了当今被无数后人铭记的“民族的脊梁和时代的先锋”。记得读高中那会儿,历史老师用她那精湛的口才讲述我国历史从古至今的演变历程,回想当时的场景是多么的心潮澎湃,多么的义愤填膺,那一刻我已经深深地被老师的激情讲说沉醉了。无论是国父孙中山先生,还是伟大领袖毛主席,都是时代的脊梁骨,正因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一生,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定!

中国人是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的。被列强侵略时,祖国人民万众一心用最简陋的装备战胜了敌人;最贫弱的年代也有邓小平这样的改革总设计师让中国人的腰包鼓了起来。十多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口号让那时候还是学生娃的我耳熟能详,那一次地震让我懂得了我们国家只要遭受灾难和磨难,举国上下不会丢弃任何一个同胞,一个地方遇到了艰难困苦,全国人民都将施以援手,共筑全国命运共同体,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之而自豪!

再到现在的新冠肺炎,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病毒的凶猛,更看到的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和共克时艰的不屈精神。那些为了对抗疫情奋不顾身“逆行”的医护人员,那些苦苦守住交通要到防止病毒扩散的党员及社区干部,那些不辞辛劳奔波在抗疫一线的广大志愿者,致力于病毒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医学专家,还有许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爱心人士;他们勇于做抗争者,勇于做逆行者,全然不顾及自身安危,毅然投身于抗疫一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外卖小哥无偿奔波在疫区,大大小小的酒店给滞留在疫区的人们提供了另一个温暖的家……。这样的故事总有太多太多,或许不被人们完全知道,但是我们坚信着,社会总是因为他们的奉献而加倍美好!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因为我们亲身体会到了那种被保护的感觉,我们才更加愿意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凭着自己满腔的热忱去讴歌无数的时代英雄,唤醒那些还沉睡着的人们,去践行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去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

前段时间,我在共产党员网读到了一篇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写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一封回信。读完后我感受到了习近平主席对当代青年党员干部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值得当下每一位青年人思考和实践。无论身处任何环境,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学子,是工人,是医生亦或是教师,我们都能从中国历史、社会文明发展中学到知识,悟到真理,体悟家国情怀,立足岗位,书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