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要闻

中药材成为宁陕农村经济的“鼎足产业”

作者:刘云 周安平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04-11-05 00:00 【打印本页】
    猪苓、天麻、党参、枣皮、杜仲、绞股蓝、金银花、板蓝根,怎么看也不是一付中药方剂的配伍,但它对宁陕的农村而言,却实实在在地发挥着“舒筋活血”的奇效。


    在地处边远山区的筒车湾乡滚子沟组,村民何德海一边忙着给屋后沟地里的板蓝根苗除草,一边高兴地说:“除了引种几十窝天麻猪苓,我还种了3亩板蓝根和2亩防风,总共投入的本钱不到1000块,而按现在的市场价一亩的收益就有1000多块钱,今年的收益肯定不会差。”

    发展地道名优中药材是宁陕努力的方向。有“秦党”美誉的天华山党参、“药材乌金”之称的猪苓、“中药之君”的天麻种植总规模已超过50万窝。太山庙乡烟脂坝村年过七旬的老农王传厚,在房前屋后的林下沟地,以党参种植和猪苓半野生培育为主,把原先的荒坡地变成了今天的“聚宝盆”,随便翻上几个窝就是成百上千的收入,成为远近闻名的务药能手,像他一样的务药高手在宁陕数以百计。

    家往汶水河边的村民张治国,近10年来通过天麻有性繁殖技术的掌握,盖起了5间两层的小洋楼,光房屋出租一项就有数万元的收入,现又在天麻、猪苓的繁殖技术上做起了文章,他从上海农科所引进母种,自研接种,发展千余袋萌发菌,带动当地村民发展数千窝的药材种植,走上了以技术兴业的务药之路,这成为宁陕科技务药、科技兴产的典型代表。

     实施标准化、规范化中药材种植,是宁陕在产业发展中绐终坚持的原则。在汤坪镇白鹿源组百亩连片的绞股蓝种植区,这是安康北医大与宁陕联合组建的股份种植企业,据技术员介绍,这里是全市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绞股蓝最大的示范基地。周围的村民参与到种培收的各个环节,这会儿正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为茂密的幼苗除草松土,他们已俨然是以务药为主的“药农”了。500亩党参、500亩绞股蓝、2000亩猪苓、5000亩天麻的标准化种植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军方阵”。

    近年来,县上以建设“秦岭绿色药谷”为平台,下大力发展林下药材,政府引导实施规模种植,市场指导进行资源重组,科技先导加快标准化产业发展,依托“全国猪苓之乡、秦党之乡”,推行“公司+科研+基地+农户”新型的模式,使中药材这项“舒筋活血”的富民产业发展到目前的2.2万亩。这中间天麻和猪苓面积超过40万窝,以杜仲、枣皮为主的木本药材达50万株,党参、绞股蓝、黄姜等药材近5000亩。按最保守预计,药材年产量将达600万公斤,实现收入2000万元,今年农民纯收入的近三成将在这里实现。

    据了解,宁陕在2002年就被省上列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在产业发展中,他们积极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医药企业联手,共同开发中药材资源优势,先后与安康药物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国家级绞股蓝示范基地,今年又与北京医科院谈成猪苓有性繁殖合作项目,填补了国内这个领域的空白。中药材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诱人的发展前景吸引客商云集宁陕。

     县科技局局长阮杰介绍道:县委、县政府把抓好中药材促农增收做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一环,成立了由县长亲自挂帅的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听取中药材产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宁陕县中药材现代化科技行动及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宁陕县中药材产业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和《宁陕县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及优惠政策》。县科技部门进一步完善实用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为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支持发展、促进发展及产业势头喜人。

     前不久,宁陕又组织召开了全县中药材产业建设工作会,县长陈明在认真分析当地自然优势和中药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又明确了促进该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目标措施。再过3年,宁陕将在汶水河、长安河、旬河、蒲河、池河5大流域分别建立猪苓、天麻、党参、绞股蓝和桔梗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让中药材面积发展到6万亩,实现人均一亩药、增收1000元的目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