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狮子舞:民间狮子舞活动,有驱邪镇妖和吉祥之意,为群众喜闻乐见。居民、村民皆喜欢将狮子接到门口玩耍,都很虔诚地放鞭炮,将狮子迎进来,是讨个吉利,驱邪免灾,来年吉祥如意!本县的狮子舞分文耍和武耍两大类:文耍表现狮子讳谐动作,如《笑和尚耍狮子》等;武耍则通过人和狮子搏斗,表现狮子的勇猛性格,如《耍四门》、《姜子牙钩鱼》等。
2、龙灯舞:俗称耍龙灯。是民间传统的节目,历史悠久,流传广泛。龙更是吉祥的化身,代表人们要求风调雨顺的愿望。在龙舞的表演上,有一条龙耍的“单龙戏珠”,有两条龙同时耍的“二龙戏珠”。在耍法上蛟龙漫游,龙头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蛇退皮等。远远观去,即见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好似高耸飞冲云端,忽而如同低下潜入碧潭,蜿蜒翻滚,别有风趣,年年春节皆玩龙灯。
3、彩莲船:叫彩船,也叫旱船。是本县流传最广的民间文艺活动。彩莲船的制作有轿顶式、亭阁式、牌坊式、莲花灯座式等。船的前边有扎一白鹤者,有放一盆荷花者,有扎一根上有方斗桅杆者,有扎一牌坊者,花样百出。船后则有高尾、矮尾、无尾数种,四角挂小红灯,船前后各一盏花灯,并将4—8盏花灯擎在带竹叶或柏蜡枝的竹竿上,夜晚灯火辉煌,五彩缤纷,别具一格。
玩彩船的人员由坐船、摇船和陪船三部分人相组合。即景生情,即兴表演,互相逗趣,以兴奋的表情、优美的动作、谐谐的唱词、婉转的唱腔吸引观众。
撑船的技巧,每个表演者都不一样,但一般经过沿“之”字线出场,到“爬船”,“线子爬”,“上水船”、“下水船”,“水波浪”、“过漩涡”、“卧滩”、“挖沙”等动作的行船过程中,加之一些转大圈,转小圈,太公撑船,快撑慢撑、拨船自转,波浪式,小颠簸进行等。动作优美,变化多端,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
玩彩莲船不但要表演精彩,重要一环是演唱和锣鼓密切配合,即兴作词,即兴演唱,方显出艺人敏捷的才思和流利的口才。
彩莲船是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新中国成立后,除“文革”期间停止几年,自1997年恢复活动后,年年春节都有彩莲船活跃在城镇和乡村。
4、高跷:本县叫柳木腿或高脚。高跷分“文跷”和“武跷”“文跷”着重于踩、走或扮演一折戏,如《白蛇传》、《三战吕布》、《二进宫》、《辕门斩子》、《西游记》等。“武跷”也叫“矮跷”,跷高3尺左右,由于矮跷踩着轻便,灵巧,表演者重于跳、舞或表演一些技巧动作。
5、竹马:原为儿童玩具,当马骑的竹竿。以后逐步演变成类似社火的竹马剧,本县的竹马制作是用竹扎架子,糊上纸,内可点蜡烛,呈透明状的马的形体。分马头和腰尾两部分,挂在人的腰上,马腹部下面绸布围裹,竹马用麻制成马尾巴,马身染上黄、红、绿、棕、黑等各种颜色,马脖系铜玲,马身前后各安一插蜡的木板。
“跑竹马”本是一种摹拟马的舞蹈,而在本县则演变成为“社火”,变为民间性的群众活动。“跑竹马”所表演的内容,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根据故事内容,而扮演各类角色。它们阵容较大,按顺序12人为一排或两排,每人一根马鞭,单数人每人跨竹马,最后一名打“万民伞”,头一名领队用口哨指挥变换队形。如跑圈场、龙门阵、剪子股、挂四斗、太极图、九连环、顺掺花、倒掺花、抬鸡头、五马卧槽、五马交鞭等。在变换队形的过程中,掺杂各种基本动作,如小步慢跑、大步奔跑、赶拉马、交鞭、武打拳术、十六棍、十八棍等。变化多端,配上锣鼓声、唢呐声、呼喊声,热闹非凡。
6、打蚌壳:这种民间舞蹈表演活动,其题材取自“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原意“啄蚌壳”,后来一般人就称作“打蚌壳”。此种表演须做一个长颈“鹭鸶”和一个大蚌壳为表演的道具。表演时,一少女身穿彩服,化妆美貌姑娘钻入蚌壳内,将蚌壳一张一合,好似真蚌壳在水中游一样。绞脚、碎步、快步或慢步走圆场,旁边一鹭鸶,伏在一旁,想吃掉蚌壳。则表现鹭鸶眺望、追逐。也表现蚌壳的回避、逃跑、入深水等机智动作,终于到鹭鸶与蚌壳扭打,蚌壳把鹭鸶的头夹住,渔人来一网打尽。
7、金钱棍:金钱棍是流行在本县关口、老城、江口一带的民间舞蹈。又称打连香或打连钱儿。
本县打连钱儿的动作活泼灵巧,节奏性强,每一响即一拍,有四响、五响、八响、十响、十二响、十六响、二十四响等。表演时配合锣鼓或民歌演唱,时而连蹦带跳,棍子在空中飞舞,棍头敲在肩、臂、手、头、腿、地上;时而扭腰敲、跪在扈,加上队形多变,走圆场,排方阵、交叉打,一路两路纵队在进行中边走边打,变化无穷,整齐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