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体会

打造“秦岭绿色药谷”的思考

作者:阮 杰 方世文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4-11-01 00:00 【打印本页】

    中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行业,有“健康产业”、“朝阳产业”之美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集绿色、预防、保健、治疗于一体的中药保健产业已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尤其是在今年全球非典防治中,中药独特的疗效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这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国加入WTO后,新一轮中药产业发展热潮正在兴起,中药产业必将成为我国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2003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建设陕南现代化中药产业基地,面对新形势,宁陕县委、县政府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提出“把宁陕建成全省最大的绞股蓝示范种植基地,西部‘天然绿色药谷’和全国闻名的"秦党之乡”的口号。这是顺应潮流,加快建设绿色经济小康县的希望所在。
   
    一、打造“秦岭天然绿色药谷”具备优越条件和现实基础

    (一)资源极其丰富。秦岭是全国闻名的“生物资源基因库”,也是天然生物药用资源宝库,有“中药材之乡”的美誉。而宁陕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据资源普查,境内名贵野生中药材达1034种,其中植物类药材975种,动物类药材49种,矿物类药材10余种。列入《中国药典》的就有370多种,常年收购的有130多种,列人国家管理的名贵珍稀药材为70多种,秦党、麝香、熊胆、猪苓等中药材以质优价廉俏销省内外。七十、八十年代,全县中药材收购量达百万公斤,野生绞股蓝、天麻、党参、猪苓等中药材的产量占安康市总产量的90%。久负盛名的天华山秦党以“狮子头、菊花心”的独有品质,早在明清时期即成为贡品,也享誉海内外。

    (二)基地初具规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中药材产业建设作为富民强县主导产业来抓,倾注精力、人力、物力,大力发展中药材,规模迅速扩大。止2002年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2万亩。其中:天麻、猪苓达到38万窝,年产量达100万公斤;杜仲、枣皮为主的木本药材发展40万株,年产商品药材75万公斤;黄姜7300多亩,产商品药材150万公斤,其他野生中药材年产量达500多万公斤。目前,全县中药材年收购量为1000万公斤,总产值2480万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17%,农民人均纯收入三分之一来源于药材。还建立起了绞股蓝、桔梗、金银花、秦党、柴胡、白术、黄芪等品种的试验示范种植基地,涌现出一批专业村、专业大户和示范乡镇。

    (三)发展环境十分优越。一是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宁陕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82%,尤其是1989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全县上下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  目前,境内生态环境优于其他地区。据专家检测,全县年度水排放量低于市级下达的控制指标,综合评价,宁陕生态环境优良,大气、水环境质量为l、2类标准。二是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县内交通便利,通讯快捷,区位优
势明显。210国道纵贯全境,已经开工建设的西汉高速公路建成后,直达省会西安仅l小时行程,拉近了宁陕与西安大市场的距离。全县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为建基地、上项目、办企业提供了保障。综上所述,宁陕发展中药材,打造“秦岭天然绿色药谷”,无论是自然禀赋,还是现实基础,都具备了良好的优势。

    二、制药中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农户经营土地的现状与我国市场经济、科技水平、组织化程度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明显的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的规模小,经营分散。在农业生产的生产要素中,农户除了具有较充裕的劳动力外,像其他更能体现现代化水平的生产要素非常缺乏。加上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难度大。二是农户的市场化程度较低。1985年以前,在生产规模较小的时候,农户只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在达到温饱后,才有部分农户致力于商品的生产,但是仍以“自产自销”为主,这必然造成了农户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与此同时,由于土地的成本比较低,非农产业的风险程度大,农户不愿意放弃土地的经营权,在保证自身的温饱的基础上致力于商品生产,这种保守思想也制约着参与市场的竞争。

    (二)没有形成资源优化组合,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缺乏中介机构和技术人才,配套服务未跟上,产供销有机衔接的产业体系未形成。没有比其他地区更优惠更开放的政策和环境,与省内外大企业、大药商、科研单位联系协作较少,吸引省内外客商到本县建基地、办企业等招商引资工作步履艰难。

    (三)政府缺乏有效地宏观调控手段和引导机制,产业政策不明晰,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研发创新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文、制度、环境尚未形成。特别是产业大户、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环境较差。

    当前,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各地纷纷抢抓这一历史机遇,加快中药产业发展,抢注地道药材,争上GAP基地,千方百计与大企业、大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建立药源基地等。我们要理清发展思路,采取得力措施,出台更有利于发展的各项政策,尽快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科研服务体系,实现中药产业的大发展和新突破。

    三、打造“秦岭天然绿色药谷”的目标和措施

    (一)坚持的原则和奋斗目标

    依托宁陕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坚持“经营天然绿色药业”思想理念,实施大市场、大服务、大品牌、大开放战略。以提升绞股蓝、猪苓、秦党、天麻为主要品种的产业化水平为重点,积极开发新的优势地道药材,着力建设名优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珍稀特色药材种植基地。坚持实施中药材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品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形成“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中药材开发体系。经过3—5年的努力,形成以旬河、长安河流域210国道为中心3奈百里绿色药材走廊口到20D6年全县中药材规模种植达到5—6万亩,实现人均种植1亩中药材,实现产值6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财政增税500万元,中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5%以上,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二)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

    1、加强政府引导,实施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益。首先,要积极引导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其次,积极引导农户以适度规模经营土地为载体,以专业化、集约化生产为内容,逐步完善农户的自身建设,促进农户由半自给性生产向商品性转变。同时,要根据中药材区域性、道地性及其生产的特殊性来完成对农户的改造。一是直接进行农场式经营;二是由一个大户以经济紧密型的实体,将一定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产业化的经营企业并实行企业化管理,从而实现现代化的规模经营。

    2、保护中药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野生中药材资源包括植物药和动物药资源,其自然更新短则一、二年,长则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如果过分地开发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物种灭绝,人类将永远失去该资源。因此中药材资源的保护是实现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实施开放式开发战略,加快招商引资步伐。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组织一批中药现代化产业项目对外招商,以更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环境,通过大力宣传吸引国内外各种资本在我县办企业、建基地。积极支持医药企业和药源基地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医药集团、大药商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积极鼓励民营资本人股、参股、控股进入中药生产、加工流通、研发领域。以大开放促中药资源的大开发,带动当地经济的大发展。

    4、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支撑信息平台。按照《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和《我县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和基础县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在聘请省市县专家作为我县中药研发工作的咨询的同时,尽快为主管部门和乡镇配备专业技术人才,从而建立科技服务网络,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要加大新药研发力度,重点围绕绞股蓝、猪苓、秦党、天麻等品种进行检测论证和系列产品的加工研发,全力打造地道药材品牌。要制定乡土人才培训规划,分级分批和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一批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人才,使乡镇干部、产业大户和返乡知识青年成为中药产业发展的骨干,保证中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建立科技服务相配套的信息服务体系。目前,重点抓好县级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刊物、网站、广播电视等载体,发布与产业发展有关的各类知识和信息,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及时了解市场,掌握技术知识,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5、抓好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和扩大规模种植。要狠抓示范基地建设,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分步实施。县级有关部门和乡镇领导要带头抓好示范样板点,并纳入政绩考核兑现奖惩。要健全完善创新机制,对中药产业研发中做出突出贡献者,或利用研究开发的新成果创办有一定带动力的加工营销企业的能人和种植大户,给予扶持和重奖。

    6、加大政府的组织投入力度,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根据中药的发展目标,面向国内外市场,加快药源基地建设步伐,争取国家药源基地立项和GAP认证,为招商引资、建立龙头企业创造条件。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力度,积积争取省市资金支持的同时,建立中药产业发展基金,将退耕还林资金、扶贫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财源建设资金等捆绑起来使用,重点支持规模示范基地(GAP)建设、龙头加工企业、中药产业科技开发、信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贷款贴息及重大项目前期费用补助、技术培训和市场开发等,以缓解资金制约“瓶颈”。要筛选一批地道药源基地和加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