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体会

调动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对策与思考

作者:郑光兰 杨昆成 尤忠旗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4-12-02 00:00 【打印本页】

中共宁陕县委组织部  郑光兰 杨昆成 尤忠旗

    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实现这一宏伟历史使命,重点是农村,难点在西部,关键在干部。贫困地区基层干部素质如何,工作积极性怎样,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县是中国西部一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县,经济基础薄弱、基层干部待遇不高、干部素质上不去、工作难度大,经济增速缓慢,现状令人堪忧。特别近两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发生了较大变化,加之又连续两年遭受自然灾害的重创,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对农村基层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添了更重的压力。因此,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影响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基层干部素质是好的,工作积极认真,对群众是有感情的,他们在工作难度大、困难多的情况下,能以党和人民利益的大局为重,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客观主观多种原因导致这支队伍与时代发展要求与农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客观因素:

    1、基层干部待遇偏低。要求干部努力工作,必须给予相当的待遇。一是工资待遇低。从我县村组干部工资待遇情况来看,全县拿财政工资的村级干部共293人,平均年工资1284元,最高只有1800元,最低仅有1080元,组干部更低,一般年工资在360元到600元。村组干部虽然亦工亦农,但是每个村组干部每年平均有60%的精力得用在工作上,认真负责的干部能达到80%以上。村组干部一般都是当地的“能人”,如果不担任干部,自己放开干自己的事情,他们都有门道获得远比干部工资高得多的收益,这是客观事实。城关镇三星村党支部书记宋学兵对笔者讲,他家开办“农家乐”,每天纯收入至少150元,年收入可达5万元。但只要村上有事,他都不得不放下生意去处理,眼看着这150元打了水飘。按一年工作150天计算,他每年至少损失2万元,但他的村支部书记的工资每月只有110元,全年仅有1320元。二是养老防老无政策。退下来的村干部,无论任职年限长短,一律没有退休金;在其他地区推行的村干部养老保险也没有实行。有的村干部任职达30余年之久,说退下来便什么都没有了,让人感到心寒,也让在任干部和想当干部的人看不到希望。三是奖励性工资偏低。除了财政负担的基层干部基本工资以外,财政状况较好乡镇的村组干部到年终考核工作时最多能拿到200-300元的奖金,财政状况较差的乡镇一个村好几个干部总共最多能拿到200-300元的奖金。而村上能够用于奖励的自筹资金几乎没有。责任大与待遇低形成极大反差。

    2、基层工作运转艰难。要求干部放手干事,必须创造必要条件。在我们贫困山区县,主要是资金严重缺乏,基层各项工作难度加大。我县此前集体经济积累主要来源于集体山地山林租赁费、集体森工企业和提留款,实施“天保”工程和税费改革后,森林资源保护下来了,农民的负担减下来了,可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实实在在没有了,据统计,全县98个村当中,集体经济积累在1万元以下的78个,其中有45村是“空壳”村或者有负债。一是正常工作运转难。我县税改后村级公务费核定的是大村500元,小村300元,这一点还不够完成订报纸任务的支出。村干部为一点笔墨纸张作难的事情是常有的。村级没有招待费的预算,但是乡镇的、县里的干部、领导到村检查工作或调研,大多在村干部家就餐,招待吧,肯定自己贴钱,不招待吧,村上的事情办不成,村集体经济的捉襟见肘常常让村干部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更不用说添置办公用品、改善办公条件了。二是公益事业难办。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的呼声四起,集资、出义务工都已经不允许了,另一方面农村水毁道路、通信、电力、农田水利设施的恢复或者新建,“五保户”供养,贫困户的扶持等公益事业任务依然艰巨,而且办成这些公益事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虽然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但是在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制度很不完备、还没深入人心和尚未落在实处的情况下,人、财、物依然很难筹集到,群众强烈要求的这些难点热点问题就很难解决。三是经济难发展。无论是集体的还是个人的,任何一项经济发展项目,都需要启动资金。调整结构、增加收入,没项目、没资金,这些目标最终都将落空。

    3、基层干部管理有待加强。一是选拔村干部的机制尚不够规范。在对村干部的推荐、考察和选拔等环节上还不是很规范,而且选人渠道较窄。二是村干部“升迁”无望。过去能力强、工作出色的村支书可以安排进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或者乡镇企业工作。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实行、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这条路子行不通了。有的同志遂产生一种“到顶”思想,认为干得再好,还是个村干部,觉得没有前途。三是对村干部的考核机制还不够健全。科学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便于操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尚未真正建立,难以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制度执行不力。规范化管理离不开制度建设,制度建设的意义就在于照章理事。近10年来,基层组织整建、“四教育”、“三个代表”学习教育等活动都进行了制度建设,制度比较健全,但是制度建设并非“强化”而是“墙化”,制度的严格执行大打折扣,工作依然很不规范,仍存在随意性、情绪化的趋势,偏离制度的人为因素较多。比如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视村支书和村主任能力强弱而定,谁强谁领导;村务公开的时间和内容随干部个人喜好而定,有兴致了愿意公开的才公开;村支部会议召开随支部书记的时间而定,支部书记不忙了才开。五是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表现在乡镇对村干部布置任务多,检查落实少,指导帮助多,有力监督少;村民由于缺少知情权和参与权,无法实施监督;村两委会内部相互之间,由于缺少严格的监督制度,也难以实施监督。

    (二)主观因素

    主观上,主要是基层干部自身素质偏低,工作缺乏激情,难以出色完成工作任务:

    1、部分村干部现有的政策水平、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当前农村工作的需要。虽然目前村干部的文化程度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农村工作,仍显得比较缺乏。我县98个村支部书记当中,有大专文化3人、中专5人、高中34人、初中及以下56人。特别是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对村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一些村干部由于缺乏市场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一些民间纠纷事件的处理。所以,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村干部明政策、会管理、懂技术、灵信息,是适应当前农村工作的迫切需要。

    2、部分村干部工作思路不宽,畏难思想较重,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缺少办法。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一些村由于地域优势,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了,但也有部分村由于远离集镇或交通闭塞,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即使有土地可以流转,也因交通不便而没有承包经营户愿意接包,村干部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认为“先天不足”,悲观失望,思想观念上存在着“等、靠、要”,对如何摆脱困境缺少理性的思考。

    3、部分村干部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影响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有的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高高在上,与群众交流、沟通不多;有的村干部在换届选举时充满激情,许下承诺,但当选上任后就安于现状;有的看见矛盾装“瞎子”,听到意见装“聋子”,遇到麻烦绕“圈子”;有的村干部间相互比权力大小、地位高低,不讲风格,讲资格;有的村干部廉洁自律不够,用公款吃喝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村干部处事不公,利益面前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考虑的多,而置群众于不顾;有的村干部法治观念淡薄,有参与赌博现象……等等,所有这些,既失信于群众,又损害了村干部自身的形象和在群众中的威信。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自满。认为自己资历老,见的世面广,工作实践经验多。二是浮躁。认为现代媒体发达,信息丰富,天下大事自己都知道,不必埋头读书了。三是认为老了。认为自己年龄大了,已过了学习的黄金时代,学的用途不大。这些干部对新知识不求甚解,工作凭经验、吃老本,对新事物不能洞察本质,对新形势不能正确把握。导致思想不够解放,因循守旧,创业意识和奉献意识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跨越式发展进程,与满足农民致富的迫切愿望要求相差甚远。四是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必然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一些干部在相互比较中放松了自己的要求,政治意识弱化,群众观念淡化,工作不思进取,有的甚至随波逐流,把更多的精力关注于个人利益,把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摆到不适当的位置。

    二、基层干部队伍的现状给农村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1、政策落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村级组织和干部直接面对群众,是党和政府政策系统的神经末梢。由于基层干部队伍自身素质和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很多政策的执行在村级被“搁浅”,村级组织成了政策执行的“终结者”。

    2、“三力”弱化。无钱办事,工作很难做,基层组织、基层干部“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弱化的趋势。“三力”弱化所表现的现象是农村青年不愿意加入党团组织,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群众的困难得不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