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宁陕县依靠科技发展县域经济记实

作者:阮杰 王文红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5-01-14 00:00 【打印本页】

—宁陕县依靠科技发展县域经济记实

    在辞旧迎新之际,宁陕县委书记陈明,代县长陈伦宝回顾总结2004年工作时说:“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依靠科技富民强县是实践证明的真理。”的确,在过去的一年里,宁陕县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骄人的成绩,谱写出一段华彩的乐章。

    科技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狠抓中药材产业开发,走示范基地和大户带动的路子,在城关、江口、筒车湾、旬阳坝、太山等乡镇建起了猪苓、党参等中药材示范基地,全力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以点带面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品为核心,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思路,积极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制药企业联系洽谈,引进资金创办龙头企业。2004年西洽会前,县科技局对全县中药材资源和政策的宣传进行了周密策划,在会上进行了广泛宣传,吸引利君制药、大唐制药来宁陕县考察建基地的意向,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签订了在该县进行猪苓有性繁殖课题研究的协议。还制作标本、画册等宣传资料,积极参加了“2004年中国秦巴药业投资与贸易洽谈会”、“陕港经贸合作周”等活动,大力宣传宁陕的中药材产业,提高了宁陕的知名度。为抓好“中药材产业开发”项目建设,使中药材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好项目,该局注重调查研究,整理资料,搜集可靠信息,为县上领导当好参谋,为乡镇村组干部和种植搞好服务,并及时总结示范点的经验和技术进行推广。2004年4月29日,宁陕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宁陕县中药材产业建设工作会议”,部分乡镇和产业大户介绍了经验,还从西安聘请了专家对中药材产业方面的技术进行培训,传授了信息,坚定了乡镇发展中药材的信心,增强了农户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为全县发展中药材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2004年9月,县委、县政府在新场召开了猪苓基地建设现场会,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猪苓基地建设的扶持优惠政策,县科技局还采取不同形式,对广大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进行科学技术普及和实用技术培训。全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74场,受训人员达1.7万人次,使药材产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该县的食用菌产业经历了一个从盛到衰、从衰到逐渐兴旺的发展阶段。作为主管食用菌产业的县科技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品质量为核心,营销企业为龙头,逐步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食用菌产业开发体系,局领导带领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不断探索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总结贾营青龙村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广“统一指导,大户带动,户自为战,合作互助,自主经营”的经营模式,发展食用菌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注意引进新品种,发展反季节夏菇和白灵菇等珍稀菌,抓住双饱蘑菇生产周期短、市场前景好、发展有效益的特点,在旱坝抓了42亩的示范点,通过技术指导、配套服务和抓点示范,全县食用菌产业呈现出健康有序的发展势头,全年发展袋料食用菌580万袋,产值达2000多万元以上,使这一产业再次成为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围绕发展绿色食品、山地药材、生态旅游三大产业,切实做好技术服务、科技推广和科研实验。先后开展畜牧良种的引进示范、粮食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共组织实验品种18个,收到明显的成效。按照县上的要求,积极抓好一批以板栗为主的科技示范园的管理,开展大规模的品种改良、栗园管理,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而且获得了大面积丰收这可喜的经济效益。结合自然优势,抢抓西汉高速路建设的历史机遇,与有关部门一道实施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派技术人员指导生产,齐心协力为产业发展跑资金,送技术,创市场,使这一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县蔬菜生产规模达到1.8万亩。已建成旬阳坝、皇冠、新场、江口、城关、汤坪等6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乡镇,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围绕各个主导产业建基地,扩规模,育特色,创品牌,逐步使食用菌、林果、蔬菜为主的绿色食品,山地药材的特色产业凸显,进而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在“科技下乡”活动中,县科技局按照县上的统一安排,牵头组织农业、林业、妇联、团县委、司法局等7个单位的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开展现场科技咨询服务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巡回开展科技指导。共开展科普宣传     38场次,接受科普宣传人员38000人次,展版128块,挂图     316幅,发放各类科技资料9000余份,科技书1880册;放科教电影6场8部,观看人员1500余人;文艺演出5场;全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122场,培训人员17114人次。通过科普宣传、科技培训力度的加大,大大提高了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目前,全县上下形成了学科技、用科技、科技致富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