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
建设和谐社会是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新目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所谓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社会。在和谐社会里,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成员各尽所能,人的聪明才智全面发挥,人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到满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共处,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做好三篇破题文章,促进社会基本和谐
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当前仍然面临着问题和挑战,存在着很多不和谐的现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从当前的条件和紧迫性来看,应该从调整重大利益关系、建立广泛社会共识、尽快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人手,为建设和谐社会这篇大文章破题开篇。
——做好调整重大利益关系的文章。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利益关系格局,特别是重大的利益关系,已经构成了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危机的基础,因此对利益关系特别是重大利益关系作出必要调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应当针对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弱势群体逐步增多、利益关系的变化速度加快、社会各个方面对最基本的公共产品需求日益强烈的趋势,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等事关大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逐步缩小不同阶层、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做好建立广泛社会共识的文章。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尽快形成社会认同感。这包括社会各阶层对政府及政府职能体系的认同、对政策和法律的认同、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认同。这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最坚实的基础。而建立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社会认同感,源于社会广泛存在的民主。只有坚持社会治理的法制化,进一步实现政治民主,真正实行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取得广泛的社会共识。必须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扩大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使公民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建立新的和谐关系。
——做好转变政府职能的文章。政府转型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必须把政府真正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使政府致力于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应完善政府在调整收入分配方面的职能,完善分税制和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形成较为完整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努力克服体制性障碍,从体制的源头上解决行政性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市场化问题,严格限制行政权力驾驭的领域,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
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因为“和谐”是没有上限的。但是和谐社会却有底限,如果社会的不和谐突破了这个底限,社会稳定将发生动摇。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找到和谐社会的底限在什么地方,通过构建社会安全网等措施保证社会和谐的底限不被突破,进而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和谐的社会。
二、努力做到七个坚持,推进社会全面和谐
——坚持以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社会和谐之根基。发展与和谐是互为因果的,既因为和谐而发展,又因为发展而和谐。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存在,重要原因是经济不发达,社会不进步,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采取发展的办法。而发展又必须讲科学,不科学的发展,不仅不会带来和谐,反而造成不和谐。因此,必须加快发展,而且,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来促进和谐。
——坚持以发扬民主促进和谐。社会和谐离不开社会政治民主。民主有利于统筹各方,广纳群言,兼顾利益;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我们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各种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坚持以搞好法治促进和谐。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现象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出在法治上,也就是说没有严格的依法办事,依法办案,有的是漠视法制,法律意识淡漠。因此,要实现和谐,必须加强法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坚持以增强团结促进和谐。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团结也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社会要和谐,要求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以团结为重,和睦相处。要扎实认真地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把集中教育活动形成的好的做法固定下来、巩固下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团结。要下力抓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导航能力。
——坚持以弘扬文明促进和谐。文明与和谐密不可分,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社会文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i脊江会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讲,不和谐源于不文明,不文明是不和谐的根苗。所以要广泛开展公民道德规范建设,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用文明开路来促进和谐。
——坚持以兼顾公平促进和谐。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公,不平则鸣。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大多都要起来抗争,于是。就会导致不和谐。现在,我们的社会出现了诸如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差别扩大、分配不公严重的一系列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已经对社会稳定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我想,这也是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所在。因此,我们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充分现行分配制度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要通过政府的调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建立起更能兼顾公平的和谐社会。
——坚持以改革创新促进和谐。我们就月:要通过改革、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把那些不稳定、不和谐、不合理的社会支撑构架调整好,使之合理起来、协调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方针政策蛇时候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和改革成果共享体系,使社会向着全面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着力构建和谐宁陕
宁陕依照自身坐拥的资源赋存,做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重大战略部署,我认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优途径和现实选择。绿色经济既能充分利用我县富集的绿色资源禀赋,又能促进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最大体现和优化配置,充分考虑了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实现广大老百姓的利益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振兴之路。
1、建设绿色宁陕,走绿色经济强县之路,是坚持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立足宁陕自然禀赋,体现天人合一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具有以山川秀美为标志的绿色环境,以良性循环为特征的绿色经济,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绿色文化,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温饱向小康迈进步伐的现实选择;是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促进宁陕尽快实现整体跨进小康门槛,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步人经济繁荣、文化进步、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文明发展之路;是打优势牌、走特色路的发展理念与实践上的有机结合。
2、建设绿色宁陕,走绿色经济强县之路,其实质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围绕一强两增,建设一带两区,提升三大产业,实现三大突破,推进三大文明,促进全面发展。一强两增(即,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县这条主线,突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两大目标),一带两区(即,以西汉高速公路建设区域为中心抓好汶水河综合开发带;建设平河梁以北的绿色矿产开发区、平河梁以南的生态旅游和绿色食品加工区).提升“食、药、游”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三大项目开发”(即,绿色矿产水电项目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绿色食品项目开发)的新突破,强力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按照绿色经济强县建设的总体思路,我们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千方百计在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化经营上取得新突破;二是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千方百计在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三是以绿色水电、绿色矿产开发为重点,千方百计在打造绿色生态工业上取得新突破;四是以满足筑路大军生产生活为重点,千方百计在汶水河综合开发上取得新突破;五是以绿色城镇建设为重点,千方百计在生态旅游开发上取得新突破;六是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重点,千方百’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