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调查与透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这种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和消费主导。宁陕无论从自然禀赋和历史传承看,还是从整个生态产业的关联和互动成效讲,把发展主导产业定位在绿色食品上,是明智的区域产业战略决策,也是有着十分广阔而美好前景的。目前,以21万亩板栗、5万亩核桃、600万袋食用菌、31万只家禽、6万头生猪、1.5万亩蔬菜及1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食品产业遍布千家万户,覆盖率极高,是宁陕现实确立三大产业的基础性产业,是绝大多数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然而,产业现状离做强做优这个“拳头”仍有很长的一个距离,产业未来与富民强县的小康目标仍有很多值得深层探讨的话题。
优势产品必须实施领跑型发展
农业产业化生产环节的目的就是通过产品的特色化、规模化生产求得最大竞争空间和经济效益。宁陕目前符合这一发展要求的是板栗产业,现在不但拥有21万亩的人工建园规模,还有50万亩的野生资源,全县人均占有3亩、7亩的规模优势。
近两年通过科管力度的加大,全县板栗产量从1000多吨上升到今年的2000吨以上,加上野生1000吨左右的产量,市价总产值应当达到千万元的水平。虽然围绕板栗生产环节进行了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直接经济效益,但与产业化最终形成系列化、效益化还有很大差距。在这方面宁陕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先后在城关、广货街建立了2个百吨保鲜库,试图在保鲜、包装、深加工上有所突破,增加产品附加值,终因技术、成本、市场等诸多困难而难以实现,现仍处于初级产品出售者和原料供应的境地。其根本原因是传统产业生产经营高投入、低产出固有模式所致。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改变经营理念,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管理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单就宁陕人工板栗园而言,全县人均收入仅100多元,亩均的产值不足300元,单株产值仅有5元左右。这说明产业效益还很低下,生产潜力仍很巨大,抓丰产园科管还处在初始阶段,绝不是到此为止。现在要做的就是,按已有的成功的方式,把丰产管理的各环节做实做细,真正把农林科技人员的作用发挥出来,引导农户,引进技术,坚持狠抓五到十年,让板栗总量达到万吨级水平,到那时,无论是搞开发、还是做深加工,才有真实的产业基础,也才能拥有一个真正的“优势产业”。
传统产品要组织跟跑型发展
整个欠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皆因分散化经营而导致产品高覆盖率、低商品率的现象,养殖业突出的表现为这种状况。宁陕现拥有6.6万头生猪、1.9万只羊、6000头牛的家畜规模。用生猪的情况来说,2.8万个农户单位,每年自食的量应当在3万头以上,真正的商品率只是50%左右。山羊的饲养则集中在少数民族乡镇和少数大户之中,产业覆盖程度显得较为低下。而牛的饲养又以耕牛畜力用途为主,商品量更是小得可数。
家禽的发展也是如此。最新统计,宁陕拥有31万只的总量,全县人均家禽的占有量不足5只。如果按商品量来说,其中新发展的林下山鸡近12万只,理论上可认为全都是销售对象。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虽然有西汉高速公路建设的需求,以及政府组织的市场营销,商品率的实现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全市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的号召下,宁陕从科技服务、资金倾斜、政策扶持、人员调配都进行了整合,畜禽养殖的高潮再度兴起。不推出自己的优势品种,没有配套解决扶持服务问题,没有把成本降到更低,也就难以实现产业化形式的稳定营销渠道,后续的如果没龙头企业的牵引拉动,这个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仍然是“体内循环”的多,承担的市场风险依然很大,实现纯粹意义的产业体系也还遥远。
这恐怕不是那一个地方所面临的难题,而是全市畜牧产业共同解答的课题。就宁陕来看,吃天然料、喝矿泉水的生态型猪牛羊,首先要通过品牌认证,扩大对外宣传,在“出口”上找突破,有组织的占领以自有市场为中心的销售圈,经过民间运销的引导,形成多层次对接、多范围合作的市场格局。
更为重要的是依托近200个专业大户的生产能力,实行强强联手、户企合作,创办区域性深加工作坊或企业,延伸产品链,提升附加值。不是说办一两个腊肉加工点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形成“腊、薰、淹、酱”系列化,把出产的各类家禽做为原材料,延长销售时间,扩大销售空间,通过生产过程的延展,为广大分散养殖户提供市场“减振”保障,不断巩固产业基础。
特色产品急需合作型发展
从无公害蔬菜种植来说,宁陕现在已有1.5万亩的规模,真正按标准化种植的仅有3000多亩,且多属低水平、低要求耕作。为西汉建设服务只是一个暂时性的带动,打品牌、占市场才是最终目标。现情是品种一大堆、产品几大车,动员难出售难,产品特色化和产品规模化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不精耕细作,不实施标准化的特色种植,这个原本就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就很难取得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
宁陕的核桃、食用菌占有特色产业的一席之地。真正丰产挂果的只有2万来亩核桃,可形成小区域规模,但向优势型产业转变仍不现实。袋料食用菌做为天保工程实施后产业的替代产物,虽眼前有一定成效,但因资源集中消耗、产业覆盖率低下、难以适应生态环保要求,只适应于在资源相对富积的少数边远地带发展,最终很可能退出人工培殖系列,走向以野生采集为主的生态模式。现在要做的是积极探索林下种植的新技术,在系列化开发上做文章,走多元发展的路子,逐步摆脱单纯依靠木资源的困境。
按照产业区域化布局和经济梯度发展理论来看,宁陕的核桃、食用菌、无公害蔬菜、豆制品加工、山野菜包装、水资源开发等都应采取收缩性差异布局。即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突出一项产品,进行纵深开发、梯度布局,实施“一乡一品”主导发展,这样做不但可以开辟精深产品发展的新局面,而且也为生态旅游产业在丰富内涵、扩大纵深上提供了条件。
绿色食品是宁陕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目前,这一产业体系内的子系统都处于初级的起步阶段,确定主攻方向,突出重点项目,把产品做精做优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从发展理念,创新思维上着眼,按照市场规律要求,突出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优选突破口,增强工作合力,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