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站在生态县看生态示范区建设

作者:邓永康  周君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5-12-12 00:00 【打印本页】

    2001年4月,我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第6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自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了辖区环境首长负责制,并将生态示范区建设各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宁陕县环保局肩负着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我局每半年对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集中检查,经过各职能部门几年的共同努力,生态建设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我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正稳步推进。

宁陕县生态现状

  宁陕县地处亚热带和北温带过度地带的秦岭南麓,总面积367800hm2。我县山清水秀、气候湿润、是全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的地区。境内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水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林特资源在全省名列前茅。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县林用地331768.5hm2? 森林覆盖率90%,大大超过了全国森林覆盖率(12.5%)和全省森林覆盖率(22.3%)。丰富的植被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生活空间,有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植物10种,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达16种。主要河流纹水河、旬河、蒲河、长安河有毒物质均未超标,县城过境河段水质达三级标准,其它地区为一、二级标准,大多数河水可直接饮用。全县无工业企业,大气质量达国家二级以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

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价值体现

  1995年,国家环保总局把创建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来抓。10年来,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迅速。从1995年到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分8批批准建立了400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生态市(地、盟、州)55个,生态县(市、区、旗)335个,其他10个。批准生态省6个。2003年,陕西省正申报全国生态示范省。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最佳的实现形式,它主要表现在:

  ——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生态环境优势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又推动了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优势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

  ——生态经济是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的新经济。大规模的投入带动了环保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基本解决了城镇就业;大规模的城镇引资、投资,又能适度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稳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生态经济是以人为本的新经济。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系统。

  加速生态示范区建设,既是顺应我县城镇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首先,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在我县建设生态示范区,有利于提升城镇的整体素质、市场竞争力和外部形象。其次,生态示范区建设是解决城镇发展难题的需要。我县城镇作为区域经济活动中心,存在着人口稠密、住房紧张、交通滞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镇经济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县,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我县开展生态城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生态示范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系统管理的办法来推进。经过三年的创建工作,我们认为应该努力做好“六个以”。

  1、以科学论证,统筹规划为先导

  随着我县城镇骨架及汶水河流域迅速向周围拓展和延伸,新开发的区域要按照生态城镇的总体格局来搞好规划和建设,防止一些开发商为利益所驱动,过多的开发和利用现有环境资源。在今年县委第十二届二次全委(扩大)会上,县委提出“必须把生态旅游开发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选择。”我们认为在汶水河旅游区发展生态旅游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受地形限制,汶水河流域集镇建设用地非常紧缺,目前修建的房屋很难以体现陕南“青瓦白墙“院落”、“天井”等民居特色,我们可以借鉴临县民居好的建筑特色运用到当地集镇建设中。特别是在大力发展“农家乐”过程中,体现当地民俗民风的房屋建筑更能吸引外来游客。

  (2)移民大量沿河筑房建街,不利于汶水河流域的开发和持续发展。大量沿河建街没有充分利用地势的“阶梯”效应,不能充分利用资源以实现景观共赏;沿河建街加大了对河道的污染。目前集镇建房户忽视化粪池、排污口建设,存在无化粪池直排,化粪池容积偏小,排污口随意设置。城镇污水集中排放管网建设,垃圾堆放点,掩埋场建设滞后等问题。这些环保基础设施在开发之初如果不科学规划,若干年后必将带来更多的环境问题。

  (3)汶水河流域的开发是一个中长期项目,需要较长时间来实施。为了使开发规划能够贯穿始终,规划应经专家评审,政府批准,最后经人大通过,以保证历届政府能按照规划实施开发。

  (4)在今年上半年环境执法检查中,汶水河一带采石厂地点分散、规模不大,开采过程中对汶水河沿线地形、地貌和森林植被造成威胁,直接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安全。对汶水河流域的采石、采沙厂实行统一规划,集约经营,减少对地形、地貌资源的破坏已势在必行。建议由政府在汶水河流域根据高速公路建设需要设置3—5个采石场由政府统一负责采石场石材品质的鉴定,储量的勘探和采矿手续的办理及矿区土地的征用。根据各采石场的储量,石材品质和自然条件区分价位,对社会进行公开拍卖。这种做法当地环境和经营户将会带来以下好处:

  ---可以减少对地形地貌的人为破坏。有利于采掘场地的环境保护。

  -----可以筹集大量建设资金,增加财政收入。政府可将这些资金用于当地环境治理,真正使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可以提高企业效益,实行规模生产, 使企业有能力对矿区内的环境增加投入,有能力对公路、桥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维护。

  -----可以提高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水平,便于政府统一管理。

  2、以自然生态保护和环保设施建设为基础

  要从我县城镇实际出发,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防治,建立与城镇化发展需要相配套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城镇集中污水处理率,确保达到二级以上处理能力;建设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工厂,增强对城镇垃圾的综合处理能力,经过3至5年建设,逐步形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机制。

  目前我县各乡镇污水集中排放管网建设,垃圾堆放点,掩埋场建设滞后。如筒车湾镇的长坪、许家城,皇冠镇的正光坪等集镇沿街各住户、各单位均采取直接或间接向汶水河排污,广货街镇、江口镇路边厕所、农户的猪圈粪便、集镇生活垃圾直接排放到旬河,严重威胁当地的自然环境。全县除城区垃圾处理场外,所有乡镇生活垃圾几乎都是沿河倾倒。   近两年,我县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说有较大改观,先后筹措资金完善了县城绿化和环境卫生设施,我局已分别完成了县城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的编制和申报立项工作。

     3、以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突破口

     根据我县实际,首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坚决限制和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的产业以及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建立起“低消耗,高效益”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无公害、少污染”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从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为此,农业部门、各乡镇应认真解决好农民在培植绿色产业中的一些诸如技术、销售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食品,加大绿色食品认证。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开展农村新能源建设,在高山袋料香菇生产基地开展以电(无烟煤)代柴(如旬阳坝镇),在中低山开展以气(沼气、液化气)代柴项目,节约有限的薪柴,为袋料食用菌生产提供原料,为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提供事实依据。

  城镇绿化建设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今后的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原有的人文和自然条件,优先培育和种植区域适应强、体现本地特色的绿化植物种类,各乡镇都应形成具有一定面积的广场、绿地、水域等环境功能区,我县在现行管理办法中,对山、水、田、林、路等地形地貌资源的保护都有较详细的规划。但对大气环境质量缺乏有效保护措施,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中明确规定:建设区政府所在地大气环境质量不低于国家二级标准。尽管我县多数乡镇大气质量符合上述要求,但随着汶水河流域的进一步开发和西汉高速公路建设的加快,区域内的大气质量必将不同程度受到破坏。为全面实现政府提出的“山清、水秀、气净、人富”的战略目标,在今后的开发中应明确要求在所有开发规划区内禁止或限制煤、石炭等非清洁能源的使用,大力普及沼气,以电带柴等农村新能源。确保在沿河道路两旁及其他功能区看不见一处冒黑烟的烟囱,以满足全县人民对环境生存空间的基本要求。

  4、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根本

  我县农业一直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全县化肥、农药、农膜总用量从2000年至2004年逐年呈下降趋势,但农村的环境问题仍十分突出,生态恶化不断加剧,今后若干年应增加农民科技教育投入,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广泛使用有机肥,积极推广微生物肥料和使用垃圾堆肥;合理使用现有农药,积极推广无公害农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实现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

  5、以基层组织的生态创建工作和部门联合行动为中心

  生态示范区建设涉及城建、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