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生态移民搬迁是新时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工作的有机结合点,是在新时期、新的发展阶段解决西部贫困地区 “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恩泽于民,造福后代的德政工程。我县从2004年实施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来,两年中,我县共完成搬迁532户1930人,购(建)房42271平方米,人均21.9平方米,完成投资1537.24万元;共完成农田、人饮、道路及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处,投资386万元。通过易地搬迁,群众的生活环境, 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教育、卫生条件显著提高,落后的生产方式彻底得到改变,农民收入大幅提升,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也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广大群众在生态移民搬迁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2006年我县还将实施1171人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县将完成5200人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具体实施中,如何把此项德政工程做好做实,使群众实实在在的实惠,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一是要有针对性的加强思想教育,采用迁入地村组干部群众的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现身说法等有效措施帮助搬迁户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鼓励他们依靠自力更生,苦干实干,勤劳致富,消除部分群众等、靠、要的懒惰思想。二是搬迁实施过程中加大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宣传及科技培训的力度,帮助群众了解市场、掌握技术,拓宽视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科技意识和就业能力,有效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确保搬迁后尽快建立稳定的经济来源。
二是要注重产业培育和产业支撑。易地扶贫对象属弱势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按照常规的救济式、注入式扶贫方式很难使其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因此,易地扶贫工作不能是简单的住房改造和迁建,关键是要为他们解决好生产要素和生存环境问题。不仅要为易地安置户人均落实了一定的耕地、林地,而且还要在农业结构调整、培育主导产业上给予了项目扶持、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协调一致,要根据迁入地不同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实际发展状况,结合我县“食、药、游”经济发展思路,帮助搬迁户确定适合自身发展、有效的主导产业项目,在劳务经济、中药材种植、林果发展以及三产服务等方面实现突破,为搬迁户寻找稳定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要切实加快迁入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迁入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稳得住”并“能致富”的可靠保证。因此在加快安置贫困户住房建设的同时,要把“修路、治水、兴村、建园、办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主导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好,加强易地扶贫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四是必须遵从自愿的原则。实施易地扶贫工程不能用简单的“政府行为”去包揽一切,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动员,变政府的要求为贫困户的自觉行动。在易地扶贫搬迁实施中,必须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农户自愿、因地制宜、迁入地接受”和“本人申请,群众评议,国家补助,就近安置,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以保证易地扶贫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否则,易地搬迁安置工作就失去了根本动力,而达不到搬迁安置应有的效果。
五是要坚持跟踪、回访制度。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完成后,并不是易地扶贫工作的终结,还应组织有关部门经常开展后续跟踪帮扶工作和回访服务。重点查看安置贫困户的住房、土地、林地是否达到规定标准,生产生活设施是否完备配套,搬迁户的收入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同时,还要广泛深入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搬迁户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
六是加大跑项目、跑资金的力度。不断扩大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规模,使更多的需要搬迁、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群众早日搬迁,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要积极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特别在搬迁补足方面,使贫困群众能够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