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山区从何发展循环经济

作者:胡迎春 来源:安康日报 发布时间:2006-02-05 00:00 【打印本页】

    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循环经济既是新时期实现城乡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越来越受到各级部门、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那么,山区又如何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呢?

    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消费紧密相连,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我市人多地少,以家庭生产为基本单位,适宜推广四种生态农业园模式:一是以鱼塘为中心,周边种植花卉、蔬菜、水果;二是按科学方法进行动植物共育和混养;三是种植、养殖和沼气池配套组合;四是以山林为基地,种养结合的模式。目前我市部分县建有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通过种植与养殖、陆产与水产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能量的多次转化和物质的循环使用;部分乡镇用人畜粪发展沼气新能源,以沼气替代农民生活用柴,用柴、秸秆、稻草发展食用菌,既实现了废物利用,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利用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林下养鸡,鸡为林木除虫、土地增肥,林为鸡提供食物和宽广的活动空间,达到种养双赢目的。在现有的典型示范下,我们应从不同层次推广绿色循环经济:在农产品生产层次中,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对生态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引导以农家肥取代化肥,以低毒、少残留农药取代有害农药,推行农业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在农业产业内部层次中,实行物能相互交换,互惠互利,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如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等模式;在农业产业间的层次上,实现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如种养结合的稻田养鱼、养鸭等,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增加经济效益;在农产品消费层次上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如粮食作物供人食用,秸秆用来饲养家畜,畜肉人食,人畜粪又可肥田。

    推进清洁工业  工业是循环经济的主体,我们要尽快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构建资源节约型、清洁型工业体系,通过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资源生产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又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在绿色水电开发上,要按照“流域开发、永续利用、兼顾环保”的原则,加强水力资源管理,实现以水发电,以电代柴,节柴制菌,以林养水的良性循环;在绿色矿产开发中,要以资源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严格按照“三限定三同时”的要求,加强矿山管理,规范开发行为,坚决取缔无证勘采、以探代采、无安全生产设施和环保措施的矿产企业,引导企业向深加工、规模化、专业化、清洁化方向发展。

    建设绿色城镇  城镇处于循环经济体系的中心地位,是农业、三产业聚集和融合的地方,我们要把维护城镇生态健康和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修订和完善城镇规划,合理调整建筑结构和密度,改善布局,积极推广使用有利于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同时推进城镇和周边的绿化美化工程。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上,从城市和乡镇的实际出发,建立与发展需要相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场,如城市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焚烧厂,乡镇实行污水集中排放,垃圾定点堆放和掩埋;在城镇建设中,完善给水排水设施,加强街道硬化、养护管理,抓好绿色亮化工程,加大环保综合整治力度和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白色污染的监管;尽量使用电动车等耗能小的清洁型交通运输工具,既节约资源,又减少污染;城镇经济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逐渐摆脱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严重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