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以生态旅游为龙头 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朱明生 杨坤宏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6-07-20 00:00 【打印本页】

──宁陕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

朱明生 杨坤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近日,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实地察看、进村入户、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等形式,了解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也发现了工作中一些不可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6年,我县将老城、寨沟、渔湾、旱坝、蒿沟、朝阳沟等六个经济基础较好的村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从三月份实施以来,整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主导产业建设稳步发展;旅游产业开发方兴未艾;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所有这些为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我们认为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需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生态旅游带动战略

    我县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资源丰富。我县地处秦岭南麓,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拥有林地33万余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0.2%,是长江上游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全县有河流120余条,急流飞瀑随处可见;有野生动物250余种,其中被列为四大国宝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均本息在宁陕的莽莽丛林之中。有植物136科1178种,林间药材遍布,山上野果飘香;一年四季,春来草长莺飞,夏来山花灿漫,秋来层林尽染,冬来松苍柏翠。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成为生态旅游开发不可复制、不可更替的承载航母。二是交通便利。宁陕北靠西安,南接安康,随着西汉高速公路及其引线工程和上坝河、蒿沟、朝阳沟、天华山森林公园等景区道路的陆续建设和建成,全县“两纵六横”公路交通网络将逐步形成,贯穿南北,承接东西,通达八方的交通优势进一步凸现。三是县委十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打造秦岭生态乐园,建设陕西生态旅游第一县”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农业围绕旅游调结构,工业围绕旅游出产品,基础设施围绕旅游上项目,三产围绕旅游增效益,管理围绕旅游上水平,社会围绕旅游聚合力。”的基本方略,这为我县生态旅游开发指明了方向。四是今年确定的六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旅游发展上各具特色,老城、寨沟、旱坝三村围绕县城一日游确立开发项目;蒿沟、朝阳沟引进外资建设森林公园;渔湾围绕“太极真图”发展观光农业。从当前进展来看,以旅游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已经在各级形成共识,是符合民意的。实践证明,今年县委、县政府选择最具旅游开发潜力的老城、渔湾等六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是符合宁陕县情的,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实际工作中的正确运用,对指导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将起积极推动作用。因此,结合宁陕实际,在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应坚持生态旅游带动战略,将旅游产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按照“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总体要求,以生态旅游开发为龙头,以绿色产业发展为基础,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生态旅游”这条主线串联起来,争取更多旅游项目进入新农村建设范畴,不断壮大县域旅游经济规模,提高生态旅游产业化水平,以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分类指导,认真搞好规划

    党中央确定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 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基本思路,这为我们科学合理摆布工作,搞好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农民群众和广大农村地区,又面临着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传统、自然环境条件等差异很大的复杂情况,因此,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建设规划。

    宁陕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围绕一强两增,建设一带两区,提升三大产业,实现三大突破,推进三项建设,促进和谐发展的基本思路,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积极进取,扎实苦干,拼搏奋进,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都为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现有的物质基础还是发展后劲,无论是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是生活环境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全县六个试点村的情况看,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的问题。从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缺少必要的设计经费和一定的技术力量,到目前为止,各试点村都没有一个完整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便于操作的建设规划,致使镇、村干部和农户无处着手,无法实施,始终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各自为阵。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原则,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新农村建设“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制度,确保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落实。建设规划要因地制宜,分层实施,不能强调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应着重在农业产业升级上下功夫,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不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般村应把重点放在加强农村政治、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解决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上学、就医等问题;经济相对滞后的边远村,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特别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在“新”和“特”字上下功夫,花力气,充分体现农村的特色、农业的特色,要以方便农民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为落脚点。不能出现“扛着锄头坐电梯,空调旁边堆秸秆”的现象。村庄建设要注意做到“一个保留,两个坚持,三个不”即:保留农村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不搞千篇一律,一刀切;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努力提升村庄整治的整体水平,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稳步推进,减少损失,少走弯路,取得实效。

    三、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于改变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县农村的基础设施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和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与倾斜,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基础设施建设还显相对滞后和脆弱,特别是作为干线路网支撑的县乡公路发展比较落后,通畅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成为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公路通,百业兴。因此,我们必须以实施“项目建设年”为契机,着力抓好交通、电力、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实施“大路带小路”,在全力加快西汉高速公路和国道主干线“西宁”二级路改造建设的基础上,狠抓通乡油路硬化和景区道路建设,促进公路提等升级,努力扩大公路覆盖面,切实提高通达能力。应积极创造条件,用足用活政策,着力抓好“两纵六横”路网建设,加快形成出境以高速公路和国道主干线为主,县乡以油路为主,乡村以通达为主,景区以水泥路为主的公路网络建设。切实抓好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节能为主的沼气建设,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努力实现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根本改善,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始终把握好群众思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广大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只有真正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广大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轰轰烈烈、持之以恒地开展。从调研的几个试点示范村的情况看,大多数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都比较清楚,认识明确,思想统一,能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之中,但也有少数群众思想认识模糊,不但对其内容、内涵一知半解,而且积极性不高,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作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没有从根本上发挥出来,把新农村建设错误理解为政府行为,政府紧他们紧,政府松他们松。甚至个别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抱有埋怨心理,认为既花钱又出力,浪费时间。这些现象足以说明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工作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

    新农村建设是组织农民建自己的家园,理应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参与建设开发、后续管理和利用的主体地位。对此,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始终把握好群众思想,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取信于民,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给自己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带来的实惠。从而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农民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发挥。在具体工作中,应切实做到农民想不通的事,要多做解释、引导和说服教育,不积极主动的事暂缓一步,坚决杜绝“运动式”、“命令式”,达标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