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及概况
宁陕县位于秦岭南麓,安康市西北部,介于东经10802/25//---108056/44//,北纬3307/9//---33050/32//之间,北于西安市的长安、户县、周至县接壤,西于汉中市的佛坪毗邻、南于本市的石泉、汉阴、安康相连,东于商洛市的镇安、柞水交界,县境南北长79.9公里,东西宽85.5公里,全县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人,辖14个乡镇,98个行政自然村。
本县地貌特征是典型的山区县,境内山大沟深,山岭纵横,河谷深切,秦岭主脊横于北境,平河梁、月河梁、贯于中部,构成全县地形主骨架,呈北高南低之势,全县最高峰海拔2964.6米,最底处海拔540米,“V”字型的沟谷、坡度在45度以上山峰随处可见。因海拔的差异性,构成了复杂的地貌和气候差异。全县气候四季分明,夏不炎热,冬不酷冷,降雨量最高960毫米/年,最低540毫米/年,年降雨多集中在5月---10月,其中7月---9月多是暴雨、强降雨集中时期,最高降雨达95毫米/小时,最低降雨达45毫米/小时。正是处于这样特殊的山区以及自然条件和多样的气候特征,较易发生滑坡的可能。
二、我县地质构造及类型
我县大地构造位置属秦岭褶皱系中段,北秦岭褶皱带、南秦岭海西褶皱带及印支褶皱带。
岩土体分为六类:1、侵入岩类以花岗岩、闪长岩为主;2、变质岩变以片麻岩为主;3、中厚、层状、坚硬碳酸盐岩类以灰岩为主少量白云岩;4、层状坚硬碎屑---碳酸盐岩类、以沙岩夹灰岩局部夹片岩;5、浅变质岩类以云母、石英、片岩、灰质片岩、夹薄层灰岩;6、积散粘土类以第四系粘土及碎石为主,分属花岗岩、千枚岩、片麻岩等火成岩和变质岩系。例如:我县2003年8月29日城关小学后山特大型滑坡(县城人口密集地带),据西北有色勘探公司勘探资料显示,该处滑坡地质构造属南秦岭海西褶皱带及印支褶皱断裂带的结合部,岩土体以侵入岩类以花岗岩、闪长岩、片麻岩,积散粘土类以第四系粘土及碎石为主,加之山体陡峭,若遇较长降雨或强降雨,极易诱发山体滑坡。由于县城建在秦岭海西褶皱带及印支褶皱断裂带的结合部,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脆弱性,极易导致滑坡的可能性,根据勘测资料显示,城南建成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地质隐患较为严重,城北地势开阔,山体及地质环境稳定,因此,建设开发城镇、修建住房应参考地质环境并远离滑坡点,是当前以及今后应着重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我县山地自然灾害的历史成因
据县史所载,1953年发生过一次较大山洪泥石流,毁坏良田无数,上百人失踪,相当一部分家庭举家搬迁。到了近代,偶尔发生几起,灾情不大。自国家调整经济战略西移后,我县作为山区林业县,特别是省宁东、宁西两大森工企业及县属几十个采伐企业,经过三十年的采伐期,极大地改变了宁陕的生态平衡及气候条件,由于人为活动的增加,因修路、建房开挖山体坡角,导致山体的不稳定性,使宁陕本已极其脆弱的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再加之本县群众日常生活用材、建房以及发展木耳、香菇菌业等,基本上是“靠山吃山”,不同程度地破坏着生态环境。宁陕的山体山大沟深,坡度落差大,呈“V”字形的沟谷随处可见,自然植被较薄,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近几年,因受主观性气候影响,全县年均降雨560毫米,2002年“6.9”四亩地镇洪灾、2003年“8.29”县城洪灾、2004年“8.17”丰富乡洪灾,降雨量更是高达960毫米,所受灾害为历史之最,局部强降雨的发生,使本已脆弱的山体环境,达到极限,由此造成局部地区山洪暴发,山体崩塌以及浅层性滑坡。
四、我县山地自然灾害的现状分析及现状特征
现状分析:
我县于2001年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与规划,自2002年至2004年连续三年的山地自然灾害,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260处,其中:滑坡253处,不稳定斜坡3处,沟谷泥石流4条,列入省级预防滑坡点1处,县级预防滑坡点7处。全县地质灾害高发区面积227.7KM2,中度易发区面积503.6KM2,占国土面积13.7%,低易发区1485.4KM2,占国土面积60.3%,较稳定区域面积1461.3KM2,占国土面积39.7%。根据以上数据和三次较大的地质灾害来推断,我县已进入山地自然灾害预防重要时期。近几年的山地自然灾害频发证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防滑工作将是我们主要预防、治理的重要方面,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预防,提供准确、客观的预警信息以及完善的“防、抢、撤”预案体系和群策群防体系,将是我们探索、努力的方向。
现状特征:
我县共有地质灾害点260处,大型滑坡1处(关小后山),该处已投入资金进行了专项治理。目前,根据地质检测,滑体较为稳定,中型滑坡7处,其余均为小型滑坡,除已治理的滑坡外,现存各处滑坡呈现如下特征:一、不稳定性。目前,我们通过对所有隐患点进行了现场排查,虽无大的险情发生,但若遇强降雨天气,较易引发局部地区山体崩塌和泥石流的发生。二、威胁对象的多方面性。据调查,全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河谷之间、公路两侧以及人口居住密集地区,灾害点隐患点呈点多、分布范围广、危及主要对象为群众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畜牧安全,危及人口占全县的12.8%,波及范围呈多点、量大的特点。
五、我县山地自然灾害现行预警体系
我县现行山地自然灾害预警体系是:由户、组、村组成一级预防体系,村、乡(镇)、县组成二级预防体系,实施以“预警到人、户自为战”的战备原则。一级预防体系的组织机构以乡镇组成为主,根据人群居住相对分散的特点,防滑点多的特点,制定一点一个防、抢、撤的防滑预案,内容以组织机构、预警信号、抢险队员、监测人、迁安明白卡、撤离路线为重点。运行模式由落实每户监测人进行滑坡监测,以中心户长为信息中转,传达到乡镇,再由乡镇决策实施预案并上报县防滑办。二级预防体系以全县防汛防滑指挥部为主,本着以“乡自为战,预警到户”的原则,制定全县防滑预案,以防汛防滑指挥部成员单位组成,以组织机构、预警信号、抢险队员、监测人、迁安明白卡、撤离路线为重点,实施动态巡查、静态观测,县防滑办根据接收全县重要隐患点信息,适时向指挥部建议并发布抢、撤命令。
六、我县防滑工作应加强完善方面的探索
我县自2002年“6、9”四亩地镇洪灾、2003年“8、29”县城泥石流洪灾、2005年丰富乡泥石流洪灾,使我县广大人民群众对山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有了新的认识,群众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范从思想上更加重视,在经历了几次大的地质灾害,已在群众中形成自发为主、人人监测、全民皆防的运行模式。第一、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信息来自于防滑第一线,信息的传递直接来源于地质灾害点监测人员。监测人员的尽职尽责、以及动态巡查、信息反馈是防滑工作的关键,因此,必须整合一支监测队伍,纳入统一管理,形成金字塔式的监测网络:即监测人→上报镇政府、防滑办→上报防汛防滑指挥部组织决策。在监测人员上,应建立互动信息的操作平台,以便及时、迅速、准确上下传递信息,为科学决策、发布“防、抢、撤”命令提供依据。二、根据本地条件,利用先进监测设备进行地质灾害监测,例如:利用GPS定位测移系统、利用地质科考资料,进行测位监测,利用可视设备进行监测。三、根据天气预报的等级,发布防滑监测等级,目的是提高群众防灾意识,也可为政府提供发布启用预案作准备。
七、存在不足:
因我县山大人稀,在当前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下,仍然存在交通困难,阻碍着信息迅速转达。在特殊情况下,依靠一线监测人员徒步转达信息,这给我县防滑工作造成一定的实际困难。建议:建立防汛防滑信息互通专线,来确保信息迅速、及时转达。总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只有继续发扬群测群防、预警到人、恪尽职守、重在监测的手段,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地质灾害损失降在最低,为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再作贡献。
(作者系宁陕县国土资源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