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体会

对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马玉平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03-07 00:00 【打印本页】

县药菌办主任   马玉平


    食用菌产业是我县的一项优势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是我县自然条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县培育绿色消费市场的客观要求,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重要举措。该产业对于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全省食用菌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县产业发展实际,我认为应在深入了解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势条件,采取有效措施,打造“秦岭富硒菇”,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一、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

  食用菌产业是个短、平、快项目,具有投入小、产出高,不与果牧争利、不与农林争时等独特优势,是我县农民增收的首选项目。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据调查,2007年全县栽培各类食用菌1200余万袋,产量2568吨,占全市食用菌产量的60%以上,其中白灵菇、杏鲍菇、姬菇等珍稀食用菌类约200万袋。当年新发展药用菌猪苓20万窝,累计达到65万窝,天麻41万窝,当年新翻猪苓10万窝,以猪苓为主的中药材产量达776吨,占年计划663吨的117%,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

  (二)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据调查,2007年全县食用菌产量达到3000余吨,产值达到一个亿,仅此一项为全县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1200元以上,以猪苓、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50元以上,两项收入为全县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1350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快,特别是2007年,由于2006年食用菌市场回升,产品利润丰厚,农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力利用枝桠、梢头、农作物秸秆,推行“沼菌”结合形式大力发展食用菌,全县13个乡镇(除丰富乡外)3000余农户12000余人从事食用菌生产,农户覆盖率达到30%以上,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四)管理机制不断规范。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协作下,我县食用菌生产已建立起了以控制菌种、菌材两个阀门为主的管理机制,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控制在1000万袋以内,户均生产6000袋以内。由县药材食用菌发展办公室制定生产计划,乡(镇)、村按资源状况分配到生产农户,林业部门按户办理菌材指标,再按菌种生产单位与生产农户签定的《袋料食用菌栽培技术服务合同》,分配菌种、菌材生产计划,使其规范化生产,基本形成了产业持续发展、农民稳步增收的格局。

  (五)龙头企业发展较快。

  2007年,我县雷子松、陈世明分别投资200万元、100万元注册成立了“宁陕县松夏菌业有限公司”、“宁陕县秦南菌业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了“松夏”、“绿宝”、“天华山”等食用菌品牌,形成了从制种到接菌、管护、生产、销售服务的服务体系,延长了产业链条,推进了产业化经营,促进了食用菌产业效益的提高。

  (六)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县人民群众的参与下,食用菌产业显现出市场引领农户、农户自发生产、自主销售的格局,形成了“政府+科研,科研+基地,基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示范基地+技术服务”的发展模式。目前,全县现已成立食用菌协会10个,为广大菇农提供了较好的生产、销售、技术、信息等服务,西安朱雀、胡家庙两个蔬菜批发市场已建立了销售网络。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我县的食用菌生产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菌种生产不规范。从母种、原种到生产种的繁殖和供应呈多、乱、杂的局面,对制作菌种的资质条件、设施设备、人员培训、资质认证等方面缺乏有效管理,管理权分散,政出多门,极不利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二是品种结构单一。全县食用菌品种主要以香菇为主,珍稀食用菌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如双孢菇、金针菇、草菇、口蘑菇及猪苓、茯苓(药用)虽然也先后试种成功,但生产技术和效益不够成熟稳定,尚未形成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近年来,我县虽然积极扶持松夏、秦南两食用菌龙头企业,但刚起步,规模小,加工层次低,缺少名牌带动,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是没有知名品牌带动。据调查,宁陕的香菇很有知名度,但没有品牌,主要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宁陕气候条件独特,产菇期长,不仅弥补了我国南方香菇市场的夏菇货源不足,而且其肉厚、质优、味美、色好、价廉、无污染等特色,也深受外地客商的青睐,以平均每斤20元的价格源源不断地销售到浙江庆元、山东腾洲、湖北三里岗、湖南长沙、福建古田等食用菌交易市场。经包装后出售,以每斤50元,每斤净增值30元,社会效益相当可观。

  五是规范化生产有待加强。作为陕西食用菌的产地大县,至今还没有进行产地、产品的质量认证。受利益驱动,部分农户超量生产,造成资源利用与经济效益、发展数量与生产质量之间矛盾突出,规范化生产有待加强。

  六是产业布局不合理。通过调查了解,我县食用菌产业主要分布在资源薄弱区的城关、汤坪、四亩地、筒车湾等乡镇,而资源富集区的新场、江口、丰富等乡镇规模较小,丰富乡至今还是空白乡镇。

  七是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大多乡镇虽都建立了食用菌产业协会,但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对食用菌市场行情宣传不到位,菇农不知道该产业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变化,盲目生产。

  三、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品种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我县发展食用菌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

  (一)省上对食用菌产业的重新定位。

  全省食用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我省未来几年食用菌发展的目标:食用菌产业要以陕南三市为重点,加快发展关中,积极开发陕北。到201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到60万吨(鲜菇),产值达到30亿元;到2015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到80万吨(鲜菇),产值达到45亿元。促使该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增加产业总量,扩大产业规模,提供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为我县食用菌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具有丰富的食用菌种质资源。

  我县地处秦岭中段南坡腹地,地形复杂,地貌多样,降水变率大。这种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小气候类型,孕育出了丰富的生物种类,属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区域,有丰富的食用菌物种资源。宁陕的食用菌种类繁多,据调查,有食用菌和药用价值大型真菌176种,除了常见的木耳、香菇、天麻、猪苓、茯苓外,还有许多是至今尚无人工栽培的珍稀野生菌,如牛肝菌、羊肚菌、大口蘑、鲍鱼菇等,确保了我县食用菌发展的多样性。

  (三)具有优越的林业资源条件。

    全县现有森林面积306万亩,林分畜积约2970万立方米,其中栎类资源和以阔叶为主的杂灌资源极为丰富,每年因计划采伐、抚育间伐、沼菌结合,产生大量的枝桠、锯末等是发展木腐菌的理想原料,可为我县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稳定而充足的原料。

  (四)具有大量的作物秸秆原料。

    宁陕县具有耕地5余万亩,其中年种植水稻1.6万亩,玉米3.4万亩,年可产以稻草、玉米秆为主的秸秆约5万吨,除少量用作牲畜饲料,绝大部分秸秆可作栽培草腐菇的良好原料;同时还可以利用快捷的交通优势,收购调运关中平原的秸秆来发展食用菌,使其变废为宝,走绿色经济循环发展之路,保障我县食用菌生产原料的供给。

  (五)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我县处于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县境内最高海拔2965米,最低海拔540米,垂直差异大,境内兼有南北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适宜各类食用菌和药用菌的繁衍生长,只要合理安排,就可以周年生产食用菌。

  (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西汉高速公路的通车,使宁陕融入西安、汉中等大中城市的半日经济圈,快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消费市场,必将更进一步引领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七)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近年来,由于南方食用菌主产区的原料、人力成本上升,全国食用菌生产大有南菇北移之势,而我县随着农村主导产业调整步伐的加快和退耕还林的稳步实施,外出务工人员不断返乡,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八)市场需求旺盛。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食用菌以价格低、品质优、产量多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据世界著名食用菌权威张树庭教授介绍,人工食用菌:双孢蘑菇、香菇、平菇、滑菇等,国际贸易额为270-300亿美元;野生菌:松茸、牛肝菌、羊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