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岭,横贯东西,绵延千里。南麓中段腹地有一块广袤青翠、神奇美丽的土地,这里峰峦叠嶂,林海苍郁;溪河纵横,风光旖旎。镶嵌在她怀抱中的宁陕县犹如一颗绿色的明珠。这就是位于陕西的仅有7.4万人的小县宁陕县。
在这片方圆36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形北高南低,相对高差2425米。120多条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全年径流总量13.9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94万立方米;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42.7万千瓦,可开发量6.7万千瓦,分别超过全国、全省人均站有量的10倍和13倍。
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守着满河“银水”白白流走,一代代胼手胝足,艰苦劳作,生活依然贫困。漫漫岁月长河中,松亮和油灯冥灭斑驳的光亮,伴随着宁陕人度过了多少漫长的黑夜;石磨和碾子碾压出粗糙的粮食,喂养了多少代宁陕儿女……
46年前,长安河畔亮起了水电开发的第一缕曙光,建成了宁陕第一个小水电站——关口电站,结束了无电的历史。从此,宁陕的水电发展如星火燎原。从1959年到1990年的31年间,全县共建成大小水电站117座,总装机达到3615千瓦。在此期间的1984年,池河流域的土地梁电站2台共1200千瓦的机组竣工投产,成为宁陕第一座单机和总装机都超过500千瓦的水电站;架通了关口至长坪的35千伏输电线路,让县城居民用上了盼望已久的电。
1991年,宁陕县以全国第二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为契机,加快了小水电的发展。全县人民经过5年的奋力拼搏,1995年初级电气化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达标,并荣获国家计委、水利部全国第二批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先进集体称号。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快速发展的小水电。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的实现,结束了全县75%的山区群众松亮、煤油照明的历史,提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
初级电气化建设期间,全县先后建成了装机2400千瓦的鱼洞子电站、装机1000千瓦的白家咀电站、装机250千瓦的凉水井电站等14个水电站,小水电站达到128处,总装机8670千瓦:全县乡(镇)、村、组户通电率100%、100%、92%。
初级农村电气化建设,使宁陕的小水电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但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昔日以“木头经济”为支撑的宁陕县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矿产、旅游等产业,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重的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一批建于70年代的小、微型水电站因运行年代久远,相继报废;一些“超期服役”的输电线路,经常发生故障,导致供电可靠率和供电质量逐年下降。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了小水电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发展小水电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于2001年再次跻身于全国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使地方小水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001年,宁陕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分管县长任副组长,水利、财政、计划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14个乡镇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拉开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序幕。立足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水发电,以电兴业,以业富民”的工作思路,完善管理体制、加大宣传力度,使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各方配合,形成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大气候。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农村水电建设与天然林保护、矿产开发和旅游开发相结合。
正当宁陕人民以满腔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凝聚起各方力量掀起新一轮小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热潮的时候,一场接一场的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降临到了这片水电开发正酣的大地。
2002年6月9日,汶水河、蒲河、旬河流域遭受百年不遇暴雨洪灾袭击,全县损毁7座水电站、装机1200千瓦,四亩地、江口、两河供区供电线路大部分损毁;2003年8月28日至29日,宁陕县以县城为中心的地区再次遭遇特大的暴雨泥石流灾害,县损坏冲毁水电站5座、装机1323KW,石宁110千伏输电线路受损,关长、关沙、石宁3条35千伏输电线路部分毁坏,城关供区大部分供电线路损毁 ……
灾害程度如此严重,损毁水电设施面积如此之广,恢复工程量如此之大,宁陕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遭受了沉重打击和挫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空前的挑战。灾害没能动摇宁陕人民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困难没能阻挡宁陕人民向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达标验收进军的脚步!
电源建设的关键是建设资金。为破解资金难题,宁陕县创新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政策,引导各类投资主体以股份制形式兴办水电站;大力招商引资,鼓励县外客商投资办电;灵活经营机制,鼓励职工参股,做到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建设。5年间,全县新建水电站2座,总装机400kw,在建电站一处6000kw。本县个体户投资装机250千瓦的凉水井电站,和水电企业职工入股建设装机200千瓦的落钱岩电站,于今年3月竣工投产。早在2001年,县上就对池河流域梯级开发进行规划,组织人员、投入资金对太山电站勘探、设计,将项目整体包装参加“西洽会”、“龙舟节”,多次北上南下,寻求各路客商前来投资建设。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04年西洽会上,与陕西省武毅山科工贸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开发合同。装机6000千瓦、总投资5940万元的太山电站工程于2004年10月开工建设,预计2006年12月建成发电。太山电站水库总库容835万立方米,调节库容 524万立方米,可进行旅游、养殖综合开发,建成后不仅将结束宁陕无调蓄电站的历史,而且还将大大的提高全县的供电能力和质量。太山电站的开工建设,再次掀起了宁陕小水电开发热潮潮,目前已与浙江客商签定汶水河梯级开发合同,四处总装机11600千瓦的电站工程项目勘测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可望年底可开工建设。
建设新电源工程的同时,宁陕县按照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现代化的要求,加大了已成骨干电源工程的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对鱼洞子和土地梁两座运行十年以上的电站进行了技术改造。土地梁电站更换了1号发电机定子线圈,改造了前池拦污栅,保证了运行安全,提高了机组出力;鱼洞子电站进行了自动化改造,更换了两台水轮机转轮,改造了却水系统。两处电站成功地技术改造,每年增加发电量达100万千瓦时。
结合电源建设步伐较快,电网建设相对落后的实际,宁陕县把工作重点放在电网建设上,突出扩大通电面和农村配电线路改造工程建设。
先后新建35kv变电站2座,变电站容量7640kvA,35kv输电线路6条110km;新建与改造10kv线路226km、改造和新增变压器120台/17340kvA;新建与改造低压线路1172km。全县建成110kv变电站1处,容量40000kvA,35kv变电站5处,容量13130kvA,10kv配电435台,容量39140kvA;建成110kv输电线路1条58km,35kv 输电线路16条282km,10kv输电站61条,782km,低压线路1792km。乡、村、户通电率分别由2000年的100%、100%、92%、提高到了100%、100%、98.5%。
电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部分边远乡镇及部分行政村无电的历史,大部分农户用上了安全可靠的电。通过电网改造,城乡居民用电质量普遍提高,实施同网同价后减轻了农民群众的负担,提高了用电水平,人均用电量和户均生活用电量分别增加154千瓦时和155千瓦时。小水电代燃料户增加1584户,发供电设备完好率达到100%,电压合格率98%,400v以下低压配电线路完好率达95%以上。
水电企业是电气化建设的经营部门,为切实提高水电企的经济效益,宁陕县照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县水电有限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企业由县政府控股、省水电开发中心入股、职工参股,基本实现了股权多元化,构建了有效的决策、制衡执行机制,使企业真正走上了规范化运作的轨道。第一步改革完成后, 2003年初,完成了人事工资制度改革,在岗职工由原先的177人减少到105人,实现了改革的平稳着陆,企业一举扭亏为盈。
宁陕县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中,积极引进新技术、探索新方法,提高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在建的太山水电站采用了计算机监控系统,高度自动化系统等先进技术;对已成鱼洞子 电站、土地梁电站进行现代化技术改造 、技术创新工作,对老式水轮机转 轮更换成新型转轮,增加已成电站的科技含量和自动化管理水平,以达到提高已成电站效益,少人值守减员增效的目的;改造农村低压配电网络,淘汰损耗大、效益低的变压器及计量装置,从根本上降低发供电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投资180万元建成县电气化培训中心大楼,采取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培训,使全县水电行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自宁陕县被列为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以来,上级业务部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省水利厅水电处处长武成烈等领导多次深入建设现场检查指导;县委书记陈明等县上领导高度重视,经常过问电气化建设工作;主管书记周康成、主管县长周永鑫为电气化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多次主持召开电气化工作安排会议,解决电气化建设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共投入资金9762元,投资的拉动作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税收;迅速崛起的小水电产业成为了财政收入的支柱之一,水电企业年上缴税收逾百万元。
2004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完成38400万元,比2000年34618万元增长40.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10万元,比2000年1222万元增长7%。在2000年至2004年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