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信合服务县域经济建设纪实
宁陕信合立足自身“网大力足”的经营优势,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不断改进和完善支农服务手段,以信贷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绿色”产业上下功夫,在“特色”经营上做文章。近三年来,该县信用社年均投放贷款8200万元,支农贷款占80%以上。2004年末,各项存贷款余额实现“双过亿”,农民人均占有贷款量2000余元。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不良贷款由24%下将到18%,资本充足率由3.92%上升到9.34%,高于标准1.34个百分点。
信贷支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和自身经营发展。该县提出“绿色食品、山地药材、生态旅游”三大主导产业的建设方向后,信合及时调整经营结构和信贷重点,在信贷支农上注重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突出重点,择优扶持,防止信贷资金面大点少的局面,集中扶持主导产业发展。
从2002年始,宁陕信用社累计投放2.4亿元资金,扶持金川镇等板栗生产基地8个,面积达10万余亩;扶持城关镇等食用菌基地3个,年均栽培袋料食用菌500万袋;扶持江口镇等药材基地5个,种植面积2万余亩;扶持汤坪镇等蔬菜基地3个,种植面积1.5万余亩。
围绕发展猪苓的半野生栽培,信合与科技、财政部门联合出台了《猪苓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坚持“农户自愿申请,谁发展扶持谁,诚实守信、三户联保,专款专用、到期归还”的原则,采取“个人申请、信用社审定、财政贴息、严格程序、合同管理、市场运作,一定三年不变”的运作方式,仅2004年,信用社发放猪苓专项扶持贷款200万元,扶持220个重点户栽种猪苓12万窝。今年春季又发放贷款140余万元,扶持r40户栽种猪苓7万余窝,有效推动全县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使宁陕以40万窝的规范种植成为全国有名的猪苓种植大县。
围绕该县确定的畜牧养殖产业发展目标,坚持养殖规模与贷款扶持额度配套,以规模数量定贷,限额控制在3万元以内。截至目前,全县已发放畜牧业扶持贷款80万元,形成10万只生猪、10万只土鸡、万只布尔山羊的绿色养殖产业规模。
西汉高速公路宁陕段开工建设后,给当地带来了无限商机,围绕服务业的发展,宁陕信合积极对西汉高速路及汶水河沿线8个乡镇给予重点扶持。目前已累计投放扶持资金4000万元,用于城镇开发、种养业和服务业,现已建成砖厂9户、预制品厂6户、沙石料场30处、农副产品加工业35户,发展餐饮业624户、服务业488户、个体运输户215户、商贸流通户634户,禽畜饲养量17000余头(只),种植蔬菜4000余亩。
在捞款投放方式上,宁陕信合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贷,除用足用活存量资金外,还通过向央行申请再贷款等多种方式筹措信贷资金,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强有力的信贷扶持促进了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2004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5亿元,较上年净增2027万元,增幅达16.9%;农民人均增收153元。全县信用社实现营业收入1154万元,盈余逾百万元。
按照宁陕一带两区建设目标,实现矿产水电、生态旅游、绿色食品三大产业突破,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要求,信合人多方协调打破资金来源不足这一瓶颈,着力营造诚信氛围,促使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他们做好农户调查摸底工作,建档立卡齐全、等级评定合理、额度适当加大、期限根据产业项目周期确定、放款透明公开,使真正愿意发展的农户和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得到扶持。在通过优质服务占领市场,通过完善服务拓展中间业务等途径增加资金来源的同时,述将加强与央行的联系,扩大再贷款规模,从而增加信贷资金总量,更加有力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围绕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宁陕信合将在优化服务、完善功能、队伍建设、企业形象上再添措施。今年他们将从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提高结算水平上下功夫,解决汇兑结算不畅问题。同时,从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人手,使群众得到更优质的服务,他们要求信贷员除了要为农户送资金到田间地头外,还要注重为农户送信息、送技术,使信用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
在扩大贷款规模的同时,宁陕信合以新创建10个标准化信用村为突破口,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提高信贷质量。信贷支农中实施重点突破,加快全县10个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同时,严格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思路,着力扶持以板栗为主的千果产业,以袋料食用菌为主的无公害蔬菜产业,以猪苓栽培为主的山地药材产业,以林下养鸡为主的养殖产业,从而使全县绿色产业开发形成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