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什么是出血热及防治措施

作者:原创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0-12-31 00:00 【打印本页】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潜伏期为4--46天,一般为1--2周,它主要是通过被鼠咬伤或进食被老鼠排泄物(屎、尿)污染的食物等途径而感染。典型表现为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有肾脏损害.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近年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给人的?

    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染给人:

    1.由带病毒的老鼠传染给人:

    (1)老鼠咬伤人皮肤或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了人破伤的皮肤黏膜。

    (2)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食物。

    (3)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尘土扬起时,吸入人呼吸道。

    2.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人。

    3.母婴垂直传播。

    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因此,大面积投放老鼠药,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采取以防鼠灭鼠及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抓好人间和鼠间的疫情监测,及时报告疫情。
 
    1.开展以防鼠灭鼠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清理垃圾,消除鼠类栖息活动的隐蔽场所,在居民区及其周围地区大面积投放老鼠药等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从而控制和消除传染源。
 
    2、村民应搞好室内卫生,室内保持整洁,定期通风,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要勤洗、勤晒。

    3、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存等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餐具、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老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饮用水应煮沸,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4、村民在野外或田间劳作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脚、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减少受感染的危险。
   
    5、做好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39~40)、被老鼠咬伤,破损。

    我县出血热疫情情况:

    2007以来我县210国道沿线先后发现5例出血热病例(旬阳坝、广货街、江口、城关、龙王各镇),主要为16—60岁青壮年。
                               
    宁陕县疾控中心
    宁陕县健康教育所
    2010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