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强化科技创新意识 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作者:县科协 来源:县科协 发布时间:2013-05-21 12:33 【打印本页】

 强化科技创新意识 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宁陕县青龙大鲵原种场发展概述

 


  宁陕县青龙大鲵原种基地成立于2006年5月,前身为宁陕县龙泉大鲵繁育场。该基地依托大鲵仿生态和原生态繁育的技术优势,承担着本县及安康市其他九县区大鲵繁育技术、大鲵养殖技术的科学知识宣传培训和技术创新研发任务。
  一、切实加强科普组织领导
  基地自成立以来,始终注重科学技术的推广、研究和发展,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基地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以大鲵产业发展、推广为己任,为大鲵养殖基地的发展及大鲵养殖技术的科学普及提供大力支持。基地科普工作小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科学、切实可行的大鲵产业发展具体方案,确定了以点带面,走公司加农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加大科技创新研究投入
  基地自成立以来,以科学研究为基地发展的目标,主要以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研发为主。在硬件上建成了安康市大鲵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安康市大鲵技术专家大院,陕西省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研发中心,与陕西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共建了大鲵科学研究基地。2010年,又修建了专家大院及培训中心房屋610㎡,购置鱼病远程诊断系统一套,电脑两台,投影仪一台,PIT标记设备一套。在软件上,自主研究和科研机构在专院校合作共同研究的大鲵繁育七项关键技术和十项技规范,系统地解决了大鲵“苗”“饵”“疾”技术难题及成果和工作。同时,基地还配合农业、水利、计划扶贫等项目,以大鲵仿生态,原生态繁育,大鲵病害防治为技术优势,为本县区大鲵繁育技术培训创新研发服务。几年来,大鲵原种基地累计投入科技研发及科学普及资金总额达100万元。
  三、牢固树立服务为农宗旨
  1、抓培训,提高养殖户养殖技术。基地按照养殖户居住的片区,帮助养殖户建立起了多个互助小组,明确了具体负责人,选派技术骨干对各个小组负责人进行了首批培训。推动他们通过院落会等形式层层宣讲有关养殖知识。与此同时,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有限的经费中拨出专项资金邀请专家现场开展技术讲座,印发科技资料、现场指导,层层普及大鲵养殖相关知识,积极引导更多的农户投入到大鲵特色养殖产业中来。基地还积极参加县科协组织的科技之春、科普日活动,向群众传播实用技术、信息知识、病害防治等大鲵养殖知识。几年来共举办了培训260多次,受益人群达6000人以上,使大鲵养殖信息家喻户晓。
  2、抓服务,为养殖户免费解决疑难问题。基地大鲵养殖通过多年研发并带动在全县周边地区,已形成不小的规模,养殖专业户已达到1800余户。
  通过采取基地+农户的形式,从种苗-养殖-防病-回收进行一条龙服务,通过上门免费指导,发放宣传册,电话咨询等服务措施,为大鲵养殖提供全方位服务,解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使养殖大鲵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几年来,基地全年不间断地培训大鲵技术员和鲵农万余人,其中邀请省市专家讲课16场次,接待外省市参观考察3000余人次。
  3、抓发展,推动全县大鲵养殖业蓬勃发展。基地建立了大鲵专业合作社,以靠合作社发展养殖专业户带动周边群众,大力发展大鲵养殖产业。加强了大鲵科技研发基地建设,保证大鲵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共享,达到现代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人员培训、病害防治、检测检验、咨询服务网络自动化。通过示范带动、引领支持、典型示范、使周边农户和居民的养殖积极性逐年高涨。基地利用自有技术,履行大鲵产业龙头企业职能,进一步提升大鲵高效繁殖、规范化养殖水平,带动宁陕县乃至整个安康市大鲵产业快速发展。


  几年来,青龙大鲵原种基地承担着全县大鲵养殖技术推广、培训和服务工作,在大鲵繁育技术宣传培训、推广和科技宣传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全县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农民群众的好评。2008年“秦岭山区大鲵规模化高效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被陕西省科技厅确认为陕西省科技成果,2009年被市政府授予一等奖,2010年获得省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陕西省中小企业授予“中小企业产品发研发中心”,2012年获得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 2013年6月28日,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