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生态资源尤为突出,同时毗邻省会西安,具有便捷的交通优势,发展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基层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面对当前加快发展的大好形势和西成高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等难得机遇,尤其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新形势下,如何破除瓶颈,率先突破,加快发展,后发赶超,是当前必须深入思考和分析研究的重大课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应解决好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落后观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项建设的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三强一富一美”为主要标志的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奋斗目标;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省政府也印发了《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都简称规划),均将我县纳入规划实施范围或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央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绘制的发展蓝图以及中省市不断强化生态、循环发展战略的要求,促使我们认真总结过去的发展思路和实践经验,深入分析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战略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前提。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区位和发展基础等原因,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省市各县的差距不断拉大,县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化程度低,竞争力不强,致使我县在陕南地区中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安康市经济总量中占的份额偏低。因此,依托我们“山水”这一特色资源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优化战略部署,对我县的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地区突破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县第二、三产业GDP在全市所占比重较轻,大中型企业、规模以上的工业较少。但是我们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6.41%,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工程,截止2013年森林覆盖率达82%,分别是全省、全国的3倍和6倍,属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点水源涵养区,目前也是整个安康市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一个县,这一巨大的优势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县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富民”的战略是符合循环发展的要求,极具前瞻性。因此,我们要突出生态环境良好这一特色,进一步彰显“生态立县、旅游富民”发展战略的优势。在确保引汉济渭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生态资源,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惠双赢,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反复强调并创新实践,带头解放思想,切实发挥了表率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资金和人才仍是制约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围绕突破这一瓶颈,近两年来,我县树立借力发展的理念,坚持招商引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一是招商引资取得历史性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引进项目超过40宗,项目投资总额达122亿元,是“十五”末的18倍,创历史最好水平,并成功地引进了一批重点发展项目,如:“朝阳沟旅游开发”、“深山老林综合开发”、 “上坝河国际狩猎场”、“筒车湾旅游综合景区”以及鑫裕铁矿、金沙矿业、潼鑫矿业等,这些项目的成功引进,给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巨大活力。二是旅游业发展异军突起。“十一五”期间,我县以“绿都宁陕、休闲胜地”为形象定位,强势推进景区景点建设、接待能力建设和特色印象建设,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被命名为全省旅游强县和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三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一般性竞争行业国有企业改制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全县306万亩集体林地全部落实到户,列为全国百个林改典型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继续深入,财税、金融、投资、行政审批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成效明显,社会诚信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创新建立干部培训教育培训机制,为教育和卫生系统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人才。通过借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和人才不足的现象,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牢牢把握要务、发挥自身优势。
宁陕县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南北长79.9公里,东西宽85.5公里,是安康市版图最大的一个县,森林、矿产、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区位和发展基础的限制,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一方面我们为加快发展,追赶全市平均水平,同步实现小康而深深忧虑;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为工业化不发达给我们留下的青山绿水而深感欣慰。一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实现高速发展是前车之鉴。我们的“生态立县、旅游富民”这一战略要坚持,我们不只追求高速度、快发展,还要充分利用好自身良好生态环境这一优势。
因此我们要继续围绕既定战略,走循环发展的道路,在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林下经济等方面做文章,从而突破发展瓶颈,聚县域经济发展新能量。一要明确定位。结合中省市规划的具体内容做好水源保护区、生态农业区和集聚发展区等功能区的划分,将境内各镇、村、园区进行归类,明确功能定位。按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的“安康市建设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和特色生物资源加工基地,建成上游地区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发展方向,积极争取市上支持,建设好符合我县自然环境和区位特点的产业园区,合理确定各园区的发展侧重点,建成后逐步把园区做大做强。二要突出重点。按照循环发展的思路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聚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让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保留低污染、低耗能的传统工业并加快扩能升级,积极探索观光农业、林下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打破目前局部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一方面,在旅游开发成效显著的“一城四镇”中,实施景区景点提升工程,争取用5至10年建成多个国家4A级景区和3A级景区;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旅游线路改造,注重城乡绿化美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整体自然风貌;做好文化内涵提升工程,加快地域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效融合,提升旅游文化魅力;抓好宾馆餐饮提升工程,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和对外形象;加强宣传营销的力度,着力打造“山水”旅游品牌;推进旅游商品提升工程,鼓励支持企业开发打造上档次的地方酒、食用菌、山野菜、土特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做好服务管理提升工程,推进旅游业向规范化经营、特色化服务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将旅游开发才刚刚起步或未曾开发的镇、村,也纳入全县旅游发展规划,逐步把全县12个镇、98个行政村的旅游开发都抓起来,让全县7.4万人求富思进的梦想得到逐步实现。三要保护生态。积极行动起来,围绕北京、天津的对口支援重点,研究我县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建设等对口协作领域具备优势的地方,着手研究制定合作方案,并具体到项目,超前运作,并做好项目对口衔接,赢得工作和发展的主动,把招商引资工作着力点逐步转移到这个方面。加大沿河重点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以及环保方面的项目建设力度,尽早建成投入运营,赢得主动。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一要务,紧紧围绕“加快循环发展、建设美丽宁陕”的决策部署,发挥自身优势,找准产业定位、定向、定势,切实抓好特色产业培育。一是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坚持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新型材料工业,努力实现其升级转型。适应加快城镇化趋势,引进链条完整的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承接三星等落户西安的大企业配套项目,有选择性地承接东部梯次转移产业。围绕农产品和中药材深加工,加快培育引进健康食品和生物医药企业。集中资源建立工业平台,依托旬广工业园区和县域工业园区,促进工业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产业链和特色产业群。二是做优做强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升食用菌产业质量效益,因地制宜发展林下养殖,提升干果产业管理水平,打造道地药材产业基地。大力开发涉水产业,扩大渔业养殖规模,促进大鲵产业健康发展,形成一批规模渔业养殖基地。按照金融、科技、流通三位一体的思路,通过财政补贴、项目配套、综合改革等手段,将三种功能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聚集,打造一批产值过5000万、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三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围绕西汉高速和210国道构筑旅游环线,加快推进旅游引资项目建设,把大蒿沟建设成为“西北旅游第一村”,朝阳沟、筒车湾、上坝河向国家4A级景区迈进。提前谋划梅子库区环湖景区和天华山旅游景区开发,引进实力名企沿西成客专和宁丹高速连线布局精品景区。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体育产业、现代农业以及家庭手工业、庭院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生态旅游业向综合性产业、知名旅游目的地、养生基地和山水休闲度假胜地跨越。
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生态立县、做到环保优先。
结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三强一富一美”,市委提出“坚持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奋斗目标来看,只要把握好机遇走好循环发展的路子,未来将是我县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