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公告

毒蜂蛰伤的危害及救治

作者:佚名 来源:县医院 发布时间:2014-07-22 08:50 【打印本页】

    为了预防胡蜂伤人事件的发生,增强救治效果,现将毒蜂蛰伤的危害及救治方法介绍如下:
    毒蜂种类:秋末冬初是胡蜂较活跃的季节,人们在登山、野游、活动等要小心野蜂袭击。“三个马蜂蛰死一个人”这是民间形容马蜂毒性的一句话。野蜂大都是毒蜂,种类较多,在我市最常见的是胡蜂。胡蜂,又叫虎头蜂,一窝大概有七、八百只它体型大,性情凶猛,且毒性猛烈。筑巢干树冠、树洞和土穴,民间有“天包”和“地包”之称。“地包”不易被人发现,若踩到“地包”,狂怒的马蜂认为领地被侵犯而疯狂蜇杀游人。蜂巢的似企身南瓜,小的如人头,直径不超过15厘米;中等的如老虎头,直径约25厘米;大的直径可以超过50厘米。因此民间有人头蜂、虎头蜂等别称。
    中毒原理:胡蜂腹末端有毒腺,毒腺与蜂尾刺相通,蜂毒含有组织胺、羟色胺、缓激肽等物质,对人体有致痛、溶血、出血、神经毒等作用。被胡蜂蜇伤后,轻者局部红肿、刺痛,重者则局部组织坏死,甚至因溶血而引起血红蛋白尿,使肾小管阻塞,尿液呈酱油黑色颜色。蜂毒液还可以直接作用于肾小球、肾小管,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若作用于心脏,则可引起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肌缺血等;作用于肝脏时,则可导致黄疸、出血等。此外,中毒后,患者还会出现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等。
    胡蜂生活习性预防办法:秋季是胡蜂回巢的季节,其生长、发育、繁殖筑巢的速度加快。在觅食的过程中,胡蜂对人有心无心的惊扰异常敏感,所以易发蜇人事件。眼下是胡蜂活跃期,大家户外活动时,千万不可招惹它们。另外,胡蜂嗅觉十分敏锐,一些化妆品的气味往往模仿天然花香,易被误认为蜜源而招来胡蜂;还有身上的汗味也容易招来胡蜂的攻击,饮酒的人也容易受到胡蜂的攻击。因此,郊游时,最好不要饮酒、使用化妆品。秋季是胡蜂最活跃的时候,但胡蜂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在野外活动,或者村民在田间劳动时碰到胡蜂窝或大群胡蜂,应尽量避开。一旦与胡蜂不期而遇,若只有零星几只停落身上,轻轻抖落即可,千万不能拍打。若误惹胡蜂招致蜂群攻击,要用衣物保护好自己的头颈部位,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不能扑打反击,否则会更加激怒蜂群,招致更猛烈的攻击。在山野上游玩,若遇见野蜂窝,最好绕道而行,避之则吉。一旦不小心触动有胡蜂的树枝、草丛,引起群蜂骚动,千万不要慌张失措拔腿狂奔,而是利用地形或障碍物的遮挡马上蹲下,屏息敛气,纹丝不动,再慢慢移动随身携带的草帽遮挡颜面、头颈。即使可怕的毒蜂围绕着你乱飞乱舞,甚至有个别落在你的身体上千万不要拍打,也要坚持下去,忍耐一二十分钟,等这些狂怒的野蜂恢复平静之后,再慢慢地、试探性地向后退出“是非之地”。在山野中游玩不要抹香水,以防野蜂闻风而至;也不要穿得花枝招展,以防野蜂误会;携带的甜食和饮料要尽量密封好,以免招蜂引蝶。人为伤亡人中绝大多数是主动攻击蜂巢时遭到报复。若发现房屋或者其他人多地方有胡蜂蜂巢,在自己不能安全剿灭的时候,可以电话求助火警“119”消防官兵帮助,消灭隐患。
    自救及治疗办法:一旦被蜂蜇伤后,若被两三只胡蜂蜇中,万万不可大意,情况较轻者,应立即拔除蜂针,挤压出毒液,用肥皂水清洗;蜂蜇伤24小时内头部(需理发暴露蜂蜇伤口)和皮肤蜂蛰伤口用季德胜的蛇药片加水适量成稀糊状涂抹,24小时后改用碘伏消毒+涂抹百多邦或红霉素软膏。早晚各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勿挤压和抓挠蜂蜇伤口皮肤。对于伤口红肿、疼痛者,24小时内可给以冰块冷敷或止痛处理。有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的,可服用一些抗过敏药物。如果伤者的尿液呈酱油色时,要及时就医,治疗给予抗过敏,利尿,激素等治疗。情况严重者,出现少尿、无尿或多脏器损害应该前往有透析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治。
    注意:目前无针对蜂毒的特效药物,对于重症患者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是治疗唯一积极有效的办法。所以必须及时就医。